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bāo mén
orifice of the uterine cerv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uānyuán CV4[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xué KI13[中国针灸学词典]
uterine ostiu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胞门为经穴别名。[1]
胞门为经穴别名,即关元。《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1]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属任脉。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关:关藏;元:元气。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作用。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并有保健作用。本穴配中极治小便频数;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一般直刺0.5~1.0寸。针前排空小便,孕妇慎用。可灸。现代研究:①针刺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的“关元”,可使抗体效价增高。②关元捻针,可使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缩。[2]
穴位 | 气穴 | ||
汉语拼音 | Qixue | ||
罗马拼音 | Chihsueh | ||
美国英译名 | Energy Cav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KI13 | |
日本 | 13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13 | |
富耶氏 | R13 | ||
德国 | N13 | ||
英国 | K13 | ||
美国 | Ki13 |
气穴为经穴名(Qìxué KI13)[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4]。属足少阴肾经[3]。气穴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3][4]。气指肾气,穴即孔穴,此穴在关元旁,为肾气藏聚之处,故名气穴[3]。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胞门(《针灸甲乙经》),子户(《针灸甲乙经》),子宫(《杨敬斋针灸全书》)。
《针灸甲乙经》: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气穴主之。
气指肾气,穴即孔穴,此穴在关元旁,为肾气藏聚之处,故名气穴[3]。
气,在此意指原气。穴,即腧穴,亦窟藏之意。肾主纳气,是处为肾气归聚之所,因关元为原气生发之处,下焦元气关藏之处,穴在其旁,也是养生凝神入气之处,故名之。气穴本为孔穴的通称,如《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5]
气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下腹[6]
标准定位: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7]。
气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3]。
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另说在脐下2.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3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3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气穴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
气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3]。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上3/5与下2/5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8]。
气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肋下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应的器官为大网膜、小肠等。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4]。
气穴具有调理冲任,益肾暧胞的功效。
气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温经散寒之功,养生家静观脐下,其凝神聚气处,约方寸许,关元左右各有一气穴,每穴各距关元5分。关元之上为石门,之下为中极。中极、石门相距2寸,则关元穴位之领域,横竖各为1寸,其为方寸之地明矣。且本穴又为本经与冲脉之会穴,故其治症多与冲脉有关,如奔豚气、妇人月事、宫冷等症。[5]
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等[3]。
气穴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9]。
气穴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崩漏;小便不利,泄泻[8]。
气穴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不孕,带下,腹泻,小便不利等[4]。
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等[3]。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膀胱麻痹;
3. 其它:腹泻,角膜炎。
一般直刺0.5~0.8寸[3]。
直刺0.5~1寸[4]。
直刺1~1.5寸[8][9],局部有酸胀感[8],可扩散至小腹部[8]。
气穴配关元、三阴交,有益肾气,暖胞宫,调冲任的作用,主治闭经。
气穴配天枢、上巨虚,有调胃肠,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气穴配关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②配命门、关元、肾俞、三阴交,治不孕[8]。
《针灸甲乙经》: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冲脉、足少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月事不调。
胞门为经外奇穴名[1]。
《千金翼方·针灸》:“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旁二寸是也。右旁名子户。”
参见胞门、子户:
胞门、子户为经外奇穴名。出《脉经》。位于脐下3寸(关元)再旁开2寸处。左称胞门,右称子户。与经穴水道同位。主治妇女不孕、漏胎下血、腹痛、难产、白带过多、腹中积聚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孕妇禁针[1]。
间,为委阳。肩贞二穴。肩臂上两板骨上侧为肩贞。喑门一穴。项后风府下为喑门,即哑门也。齐一穴。齐,脐...
曰中封。合曰曲泉。心之井曰少冲。荥曰少府。俞曰神门。经曰灵道。合曰少海。脾之井曰隐白。营曰大都。俞...
血室。陈自明云。巢氏《病源》并《产宝方》。并谓之胞门、子户。张仲景谓之血室。《卫生宝鉴》云。血室者、...
受伤而血内溢于络也。血枯。内有干血。血不归经而结胞门也。良由年少不禁。气竭肝伤。而致月事衰少。或不来...
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