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yīn jiāo
Yīnjiāo CV7[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jiā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阴交 | ||
汉语拼音 | Yinjiao | ||
罗马拼音 | Yinchiao | ||
美国英译名 | Cross of Yin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CV7 | |
日本 | 7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C7 | |
富耶氏 | VC7 | ||
德国 | KG7 | ||
英国 | Cv7 | ||
美国 | Co7 |
阴交为经穴名(Yīnjiāo CV7,RN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针灸甲乙经》),小关(《针灸学》(南京)),横户(《针灸甲乙经》)。属任脉[2][1]。阴交是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1]。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1]。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少关(《针灸甲乙经》)
小关(《针灸学》(南京))
横户(《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阴交,一名少关,一名横户,在脐下一寸,任脉气冲之会。
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1]。
阴,指阴阳与阴经。交,指交会与交接。道家丹田、命门之处不一:《黄庭中景经》谓“脐下一寸名丹田”,李注:“下丹田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交阴,一名命门,三焦右府之命也。”阴交似为从交阴转变而来。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发,男子至口而髭癓须生。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腹亦属阴,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故名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3]
下腹[5]
在脐下1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1]。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脐中与石门穴的连线之中点处取穴;或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5与下4/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7]。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1横指处即是阴交穴[8]。
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2]。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1]。
阴交穴主治腹痛、疝气、水肿、月经不调、带下[10]。
阴交穴主治肠鸣,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带下,血崩,阴痒,不孕,恶露不尽;小便不利;水肿,少腹胀满,奔豚,鼻衄,腰膝拘挛,疝气[7]。
现代又多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等[1]。
阴交穴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以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2]。
治腹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泄泻,奔豚,绕脐冷痛,疝气,阴汗湿痒,血崩,恶露不止,鼻出血,肠炎,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
《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
《针灸甲乙经》:奔豚上腹膜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水胀,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阴疝引睾,阴交主之。舌纵涎下,烦闷,阴谷主之。女子手脚拘挛,腹满,疝,月水不通,乳余疾,绝子,阴痒,阴交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寒疝引少腹痛,腰膝拘挛,腹满,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可灸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气痛如刀绞,腹膜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奔豚上腹,小儿陷囟。
《席弘赋》: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再迟。
《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
《普济方》:灸不及针……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
。气海阳陵泉行间痞块不散。心中闷痛。太陵中脘三阴交食不散。人渐羸瘦。腕骨脾俞公孙食积血瘕。胸中隐痛...
肾俞至阳然谷杨氏治症∶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第二〕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也。...
穴(在中极两旁各二寸)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阴交一穴内庭二穴合谷二穴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天枢...
定时∶关元妇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血崩∶气海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瘕聚∶关元赤白带下∶带脉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