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yú wěi
鱼尾为经外奇穴名[1]。出《银海精微》。在眼外眦横纹尽处。一说“在目上眉外尖。”(《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经外奇穴鱼尾位于目外眦横纹尽处(一说位于眉毛外侧端,与目外眦横纹尽处相直)。
鱼尾为经穴别名,即瞳子髎[1]。《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鱼尾,即瞳子髎。”
穴位 | 瞳子髎 | ||
汉语拼音 | Tongziliao | ||
罗马拼音 | Tungtzuliao | ||
美国英译名 | Bone of Pupil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GB1 | |
日本 | 1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B3 | |
富耶氏 | VB1 | ||
德国 | G1 | ||
英国 | G1 | ||
美国 | GB1 |
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 GBl)[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2]。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3]。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2]。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灸甲乙经》:瞳子髎,在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2]。
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目之精华在瞳子,故称目珠为瞳子。《道藏经》:“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郄。此穴近眼球,横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属肾,肾主骨,因名瞳子髎。[4]
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3]。
外眦[5]
标准定位: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6]。
瞳子髎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侧伏或正坐仰靠取穴[2]。
瞳子髎位于目外眦外侧0.5寸,眶骨外缘凹陷处[3]。
瞳子髎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肌肉)
正坐仰靠,令患者闭目,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穴。
瞳子髎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侧伏或正坐仰靠取穴[2]。
瞳子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外侧韧带、眶脂体。有颧眶动、静脉。分布着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眼神经的泪腺神经分布。眼轮匝肌的睑部肌纤维为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可使眼睑闭合。该肌受面神经介支支配。睑外侧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连接睑外侧联合与颧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结节之间,与睑内侧韧带配合,使眼睑和眼球紧密相贴。针刺不宜过深。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肌[8]。
浅层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的颞支、颧支和颓浅动脉分布[8]。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和面神经的颞支;并有颧眶动、静脉通过[3]。
瞳子髎有巯风朋目的作用[2]。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瞳子髎又位于眼旁,故可用于眼病的治疗[9]。
瞳子髎位于眼部附近,具有清热消肿、明目退翳之功效,为治疗眼病之要穴[9]。
瞳子髎系胆经、小肠经与三焦经之会穴,有清热散风、活络明目作用[4]。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2]。
瞳子髎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8]。
瞳子髎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头痛,目赤肿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目翳,青盲,口眼㖞斜。
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2]。
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夜盲、视神经萎缩、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9]。
瞳子髎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青盲;视力减退,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等[3]。
1.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萎缩;
—般斜刺0.5~0.8寸[2]。
沿皮刺0.5~1寸[3]。
不宜灸[7]。
艾条灸5~10分钟。
瞳子髎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配睛明、丝竹空、攒竹、四白,治疗目赤肿痛、目翳[7]。
瞳子髎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瞳子髎配头维、太冲、印堂、太阳,治疗头痛[7]。
瞳子髎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盲无所见,远视䀮䀮,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大成》:目痒,翳白膜,青盲无见,远视䀮䀮,赤痛泪出多眵䁾,内眦痒,头痛,喉痹。
《类经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
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 min,期间每隔3 min运针1 min。治疗36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7]
主穴取攒竹、瞳子髎。先取偏瘫对侧攒竹,针尖向外透刺鱼腰,再取瞳子髂,针尖向内透刺鱼腰。双手同时对二穴行小幅度、快频率捻转1~2 min,同时令患者努力活动偏瘫肢体,以后每隔5~10 min行针一次,共留针30 min。配穴取极泉、委中、三阴交、太冲。极泉、委中得气后不留针,三阴交、太冲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102例患者,治愈69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91.2%。[7]
常规消毒患侧瞳子髎后,用已消毒的三棱针或26号1寸毫针迅速刺破该穴处的皮肤,使之出血数滴,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隔日1次。治疗期间,每日热敷患处数次,每次10~15 min。治疗98例患者,经放血1次而愈者达93例,经3次放血后无效而转他法治疗者5例。[7]
丹溪云∶东垣清空膏,诸般头痛皆治,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又云∶治少阳头痛。如痛在太阳、厥阴...
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甚。其脉大。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
。丹溪云∶东垣清空膏,诸般头痛皆治,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又云∶治少阳头痛,如痛在太阳厥阴者...
血虚头痛者,血虚脉空,自鱼尾上攻头痛者是也。产后多有此证。鱼尾眉尖后近发际是。(鱼尾在眉梢后陷中,即...
为散。用蜜水调涂帛上。匝项系之。甚者不过三五上。鱼尾引方治诸鱼骨鲠在喉中。用鱼尾一枚。取置衣领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