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6 15:18:57
摘要:卒病①指突然发生的急重疾病。《灵枢·岁露论》:“然有卒病者,其何故也。”②指新病。与旧病相对而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查看全文 [ 93字 ]
卒病 ①指突然发生的急重疾病。《灵枢·岁露论》:“然有卒病者,其何故也。” ②指新病。与旧病相对而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作者:
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
,结合临床著成本书。书中既以经解释,又以经验证经,并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金匮研究专著。本书作者的主要思想:仲景书宜合卷,探讨《金匮》当与《伤寒》合观;阐发经旨必从精微着眼;论卒病注重“风”字;读《金匮》要注意理解一“传”字;《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是仲景原著,非后人加入;阴阳毒是五脏之阴阳被蚀,阳毒是阳被蚀而无阳。作者简介:黄仰模,男,1946年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
方之类。胎胪者。罗列之谓。案此说未有所据。)并平脉辨证。(柯云。仲景言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是脉与证。未尝两分也。案平脉辨证。亦似书名。然史志未着录。今无所考。)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易下系辞。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王弼云。过半之益。不亦宜乎。孔颖达云。聪明知达之士。观彖辞。则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
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证辨。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
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
肘后疗超跃举重,卒得阴方。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一分)上三味捣末,以饮服一刀圭,日三。(古今录验同)又方狐阴(一具炙)海藻牡丹皮(各三分)桂心(二分)上四味捣筛为散,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小儿服五丸,大人增之。集验灸猝法。以蒲横度口折之,一倍增之,以布着小腹大横理,令度中央上当脐,勿使偏僻,灸度头及中央合二处,随年壮,好自养,勿举重,大语怒言,大笑呼唤。(千金范汪同)又方牵阴头正上向,灸茎
〔张仲景伤寒卒病论〕新唐志十卷存隋志曰。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自序曰。论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
(一)《金匮要略》的源流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齐名,都是汉代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其实仲景在《伤寒论自序》(原名《伤寒卒病论集》)里仅说:“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并没有提到著《金匮》的话。但现行《伤寒论》不仅无杂病,卷数亦只有十卷,这是什么道理呢?宋代郭雍曾解释道:“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即指《伤寒卒病论集》这名称而言)雍曰:无是说也。
其证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时珍云∶“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而伪诀所云∶“漩之败血小肠虚。”何以置之微脉乎?若不兼他象,虽微而来去未乱,犹可图存于百一。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长病得之,多不可救者,正气将次绝灭,草木之味难借以支持耳。在伤寒证惟少阴有微脉,他经则无。其太阳膀胱为少阴之府,才见脉微恶寒,仲景早从少阴施治,而用附子、干姜矣。
喻昌曰。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杂以后人知见。反为尘饭土羹。又曰。后汉张仲景着卒病伤寒论十六卷。当世兆民。赖以生全。传之后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可也。斯民不幸。至晋代不过两朝相隔。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睹。即伤寒论十卷。想亦劫火之余。仅得之读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后差错。赖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为校正。太医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共二
,天之阳气闭塞,地之阴气冒明。冒明者,以阴浊而冒蔽阳明也,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言之矣。民病因之,横夭宏多,究莫识其所以横夭之故,汉末张仲景,着《伤寒论》十卷,治传经阳病;着《卒病论》六卷,治暴卒阴病,生民不病,《卒病论》当世即已失传,岂非其时贤士大夫莫能深维其义,《金匮玉函》置而弗收,其流布民间者,悉罹兵火之厄耶?仲景已后,英贤辈出,从未有阐扬其烈者,惟韩祗和于中寒一门,微
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瓦斯之病。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病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云。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堕者。因于字书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杂为杂。或再省为
俗口流传之讹,固无足怪,而医者亦以讹传讹,不识此病为何病将何所措手,而起死回生耶!因其四肢麻冷,而谓之冷麻痧;因其筋挛肢强,而谓之吊脚痧。俗口纷传,全无实指。爰稽仲景(伤寒例)谓之直中阴经,(金柜)卒病篇(1)谓之阴症,方书所请转筋霍乱是也。夫霍乱者,挥霍变乱,偶起一时,若吐泻不已,而危变丛生,顿成莫救,其病必起于劳碌伤阳,色欲不节之人。夫劳碌者,脾阳必伤;色欲者,命阳必败。天时阴寒湿晦之邪,自易
。无能免者。故谓之疫。其病状虽有不齐。大概皆发疹。所以为时行疫气之所致。非伤寒条例中病。故论中但有中风伤寒。温暑痉湿之病。而无发一证也。然发时疫。以仲景之用心。岂竟弃置而弗论哉。夫仲景所撰。原云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以理度之。必非漫然弃置。大约在卒病论六卷之中。其六卷既失。遂至遗亡而不得见耳。顾名思义。盖以忽然得之。故曰卒病。时疫乃厉气所染。非积渐所致。岂非卒病乎。后人以卒病疑为杂病者。大谬不然之论
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气入脏则死,入腑则愈。唇青身冷为入脏,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则愈。紧而急者为遁尸;少阴不至,肾气衰【证治】在外者可治,入里者死。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厥,暴死。素有痼疾,新加卒病,先治卒病。尸厥者,昏不知人,脉动如故,开上焦心肺之阳,自愈。尸厥,脉动无气,气闭静而死也。以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放舌下。又方∶剃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入喉立起。救卒死身热者验方矾石
uo;多病杂陈状态的基本思路 中医对多病杂陈状态的认识很早,比如“合病、“并病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有谓:“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其中的“痼疾是指积久不易治愈的病,相对“卒病而言,则为旧病,“卒病指新发疾病,多系新近感受外邪而发的急性病。但这些与多病杂陈状态有
者,赖有张路玉、徐灵胎、王朴庄、陆九芝之排除众议,备致推崇也。张路玉之《伤寒绪论》云∶余尝考晋王叔和集仲景《伤寒》书,未尝不废书而三叹也。嗟夫!犹赖叔和为仲景之功臣。使无叔和之集,则《伤寒》书同于《卒病论》(按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有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林其目者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惰者,
再转用小青龙汤治肺家沉寒伏饮。小青龙汤中麻、桂虽也属于开太阳之品,但高建忠已将原方开表的剂量减少,主要用来温通肺之阳气。哮喘是一种痼疾,沉寒饮冷伏藏于肺,其发作已受到其他致病因素的影响。夫病痼疾加以卒病时,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卒病在表痼疾在里也,在寒饮的基础上出现了痰湿、痰热之邪,当先清利痰湿、痰热。究其根本,还是遵循着先表后里的治病原则。这里的表,也许已经脱离了表证的一般概念,里证也是可以分表
尝读朱肱《活人书》云∶妇人伤寒,治法与男子不同,举男子调气,女于调血以为大略,似补前人之未及,然愚谓此说未可一概论也。夫长沙张氏,医中之圣也,其着《伤寒论》,原为卒病而设,故又谓之《卒病论》。卒病者,宜舍本而治标,故一百一十三方,皆男妇共享,即热入血室,亦用小柴胡汤,妇人之阴阳易,亦用烧KT散。自有《活人书》创立妇人治法异于男子之说,后人宗之者多矣,不思仲圣之方,早合气血为一致,今试以药考之,其立
《邹氏纯懿庐集》 医学丛书。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系作者个人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现存1840年稿本。作者:
藏输 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卒病恶风,失欠,肉痹等。艾炷灸3-5壮。作者:
脾未见异常,胃镜显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刚上临床的我不知道从何入手,有脾胃湿热,有心神不安,有肝肾不足,用半夏泻心汤?还是酸枣仁汤?或是知柏地黄丸?心里没数,先补肝肾还是先清湿热,好像都很重要。痼疾加卒病当先治卒病,表里同病,里不急先解表,这些理论都知道,可是临到用药却举棋不定。在先生的指导下,我先用运脾和胃、清热化湿的方子,芩连平胃散和柴胡疏肝散,把她的脾胃湿热清了,再解决其他病症,结果脾胃健运了
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
。当时医家庸俗之风甚盛,墨守成规,各承家技,造成对疫疠无能为力的局面。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书中溶医经与医方于一炉。后经晋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流传千余载。其中《伤寒论》载方一百一十三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六十二首。其组方原则严谨,至今有些方剂仍在应用。人尊其
以三百九十七者条隶六经。各有纲纪统属。以相部领。维之使有定序。余亦章句圈绝。庶便初学易读。补方之缺者。数亦合矣。而证外之外又无谓。疑外与列。真草皆相似。或传写之误。然人皆曰伤寒论也。金匮序略曰。伤寒卒病论。卒读仓卒之卒。诚书之初名。此其有据也。但不知卒病二字。漏落于何时。俗尚苟简。承袭久远。无从可稽矣。君子于此。不能无憾焉。)万历癸巳阳月之吉九山山人方有执识《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公元1368年—1
曰。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
经籍志》里称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孙思邈称《仲景要方》皆为同一部书。此十五卷包括《伤寒论》及《杂病论》主体内容。2.《新唐书•艺文志》:“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卒”是误字。北宋郭雍(1092~1187年)《伤寒补亡论》说:“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
太阳经九法太阴经一法少阴经七法少阴死证五法厥阴经五法厥阴死证五法《卒病论》虽亡,《伤寒论》固存也。仲景于伤寒阳微阴盛恶寒之证,尚不俟其彰着,早用附子、干姜治之,并灸之矣。况于卒病乎?况于卒病彰着之极者乎?兹特重加剖绎,非但治卒病有据,即遇伤寒危证,毫发奠遁耳。仲景治伤寒传经热病,邪在太阳之初,便有用附子治阳虚九法。其一因误用发汗药,致汗漏不止者,用桂枝汤加附子为救法。其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
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 伸景曰: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茧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
革 阴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博。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辩。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 又按《甲乙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浑浊。
道、鼻腔、耳道以日光浴、沙疗、蜡疗、水疗、薰洗等等物理、化学疗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早已是一门专门学问。《五十二病方》及《内经》已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时,已总结有针、灸、温、烙、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等外治法与外治技术。针灸疗法形成专门学问后,外治法范畴与概念产生了变化,针灸已由外治法概念
汤剂 方剂学名词。药物剂型之一。又称汤液。用药物煎汤,去渣取药汁而成。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又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作者:
卒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其脉浮紧而涩,为风寒客于荣卫,六经传变之异。此皆自外而入,故张仲景主于《内经》所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伤寒论》之所由作也,自外而入内热者然也。有所劳倦,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
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亦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逾。其书又说;“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乃后治其痼疾也。张景岳又指出:“除积之要,知在攻补之宜。现代徐嵩年也主张:“不仅要补其脏体,更重要的是助其脏用。据上述,治疗其病,速去病邪,邪尚轻尚浅阶段,发
《汤液经法》一书,着实无法确考;或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载:“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等语以崇经方家之地位,且不论仲景所撰者实为《伤寒卒病论》,即便仲景采其方,也是因为仲景才使得“疗治明晰”。仲景时代,经方各家的实践相对成熟,效方颇多,以致承袭者安于现状,正如仲景所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
、足,炙)、芫青二十八枚(入糯米同炒,候米色黄黑,去头。足、翅用)石蜥蜴(去头、尾、足,炙,)四寸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为圆,如小豆大,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大,亦以吐利为度。近病及卒病用多服,积久疾病即少服,常服微溏利为度。卒病欲死,服一、二圆,取吐利即瘥。 卒中恶,口噤,服二圆,浆一合下,利即瘥。 五注鬼刺客忤,服二圆;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如妊身,服二圆,日三、夜一,间食服
两边齐中,左右俱不仁者最重,不能运动,不知痛痒者,名为不仁,此即仲师所谓卒病(卒病者,陡然猝发,昏不知人也)。或左或右,但中一边者稍轻,此即仲师所谓偏枯也(详《金匮》)。此二者,皆病之大经者也,若中风入脏,则不可救矣。或但口眼斜,或但臂不举,或但足不用,或但舌喑不能言,或但麻木有定处(麻木即不仁),此五者,皆病之在孙络者,若久而不治,亦能渐入大经矣(左右二十八脉名为大经,三百六十五穴名为孙络)。故
凡人大吐大泄之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与女子交后小腹肾痛,外肾搐缩,冷汗出,厥逆,须臾不救。先以葱白炒热熨脐,后以葱白三、七茎捣烂,用酒煮灌之,即回。(华佗救卒病方)《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川大黄末干姜末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上各等分,和合一处研匀,炼蜜丸,臼内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下气实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计时候,妇人有胎不可服。《医碥》清何梦瑶公元1751年
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治之。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肉之间。温卧取汗,益其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
伤寒,一名卒病。卒,暴也,阴阳不和,卒暴为病。凡恶寒,发热,头痛,骨疼,呕吐,烦渴,皆伤寒也。因内伤而伤寒者,病之至重者也。内伤伤寒,有性命之虞。治法一以温补元气为主,不效,更当大温补,毋发散虚其经脉,毋消导耗其中土,毋寒凉损其阳和。虽有外证,必察其内。察内者,探本澄源之大道,舍轻从重之至理也。如是,十全其七。若妄加消散,不愈,然后温补,药不纯正,方不画一,旋消旋补,倏凉倏温,如是十死其七。夫伤寒
钱乙论∶肾怯、失音相似。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方见虚寒门中。)失音,卒病耳。(《吉氏家传》小儿患后声不出方。)酸枣仁(去壳,一钱)白茯苓(半钱)朱砂(二钱)上件为末,丸如○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幼幼新书》宋刘昉公元1150年
者死。病咳嗽,脉沉坚者死;病肠中有积聚,脉虚弱者死;病水气,脉微而小者死;病水胀如鼓,脉小涩者死;病泄注,脉浮大而滑者死。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则不食者死。病冷气上攻,脉逆而涩者死。卒病,脉坚而细微者死。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久病,脉实者死。又虚缓、虚微、滑弦急者死。卒病,脉弦而数者死。凡此凶脉,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
夫天地间风寒暑湿之邪。皆可为病。人若中之。失治而致夭枉者多矣。虽古圣立法。载在灵枢素问两经之中。奈其义渊深。人莫能解。迨汉长沙守张仲景悯宗族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症。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实祖述黄岐之经义。论广伊芳尹之汤液。追神农体箕子而作也。其书统载于金匮玉函经中。华佗见之而叹曰。此书可以活人。晋玄晏先生皇甫谧作甲乙经。其论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时珍亦祖述其言,岂曾未精思耶!伪诀又云∶“芤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无疵也。至刘肖斋所引诸家论芤脉者,多出附会,不可尽信。若周菊潭谓生平诊脉,未有芤象者,抑何其言之不审耶!虞德恒治一人,潮热微似疟,小腹右边一
肠胃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以李时珍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为主病之歌,岂非千虑之一失乎?伪诀又云∶“芤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有何干涉!种种邪讹,误人不小,不得不详为之辨也。即叔和《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无疵也。至刘肖斋所引诸家论芤脉者,多出附会,不可尽信。《诊家正眼》明李中梓公元1642年
三部脉调而和者,生。 三部脉废者,死。 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痫可治。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
nditionworsening. 【Keywords】Cerebralstroke;Sociopsychologicfactors;Negativeemotion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也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的疾病,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将越来越高。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包括躯体和心理的、脑卒中作为脑部的器质性损害,可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包括各种情绪障碍,人格
神农本草曰《本经》,黄帝灵枢、素问曰《内经》,皆圣经也。仲景先师,着卒病曰《伤寒》,着杂病曰《金匮》,此贤论也。医门圣经、贤论,犹儒者之五经、四书也。故医门经论,乃医学正传,其余《难经》、《脉诀》及后人一切方书,皆逐末亡本,肤浅不经,不可为训。何世之医者,于圣贤经论,从未尝读,即读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医学真传》清高秉钧公元1644-1911年
作者:(汉)张仲景撰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ISBN:7800136590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1997-6-1字数:64000版次:1a内容提要:后汉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撰《伤寒卒病论)十六卷,西晋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十卷,余不传。北宋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林亿自杂病以下校正后利行,即为现存之《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二十五篇。“藏府经络先后病”篇论因机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