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5/12/18 23:04:02
摘要: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何如?”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张景岳:“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病机十九条)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胺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症状比较复杂的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这毕竟还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方法,临证时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力求审因论治的准确性。
查看全文 [ 496字 ]
医药大学编者按: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针对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将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的研究重点,但至今未有重大突破的现状,国医大师周仲瑛及其学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周学平教授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辨证应首重病机。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病机证素”的概念和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基本框架,以提高应对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能力,达到活化辨证的目的。今起本版将他们的观点分三部分
周仲瑛周学平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以病理因素为纲,主体证候病机为条目,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为主要单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基本思路以病机证素为核心病机证素的主要内容是病理因素,病理因素是病变的实质,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推求病理因素,它反映了病机的转化和演变。单一病机证素由单一病理因素演变而来,如风、寒、暑、湿、燥、火、血瘀等。兼夹病机证素是单一病理因素的主次相兼为病;复合病机证素
②凭借性,即能够证明其患病的依据和临床医疗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理论、经验”。证据是人们赖以进行某种活动、形成某个结论所凭借的依据,具体到不同学科,则其内涵不同、结构不同、形成和利用方法也不同。中医证据以病机为内涵,由两大类四种不同证据构成:一类是主体证据,即具有主观认知内容的、被辨证论治所依赖的证据。它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辨证论治所凭借的中医理论,称之为理论性证据,具有共识性特点,经历史的验证形成;二
病机始自《内经》“病机十九条,刘河间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因素,是疾病不同阶段病理特性的反映。潜在病机是方证中虽无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以下简称症征),但确存在于病机中,且对主证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病理环节。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认为,“凡是导致疾病的病因,以及疾病的内在变化和外在征象都属于疾病变化的机制问题,也就是《
“病机”这个词源自《内经》,前人将其解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栝”。机,是古代弩箭上的发射器;栝,是箭末扣弦之处。机栝,比喻事物的关键。故病机二字有疾病之关键的含义。从医学角度来说,病机就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换言之,病机,就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辨别疾病的部位,分析疾病的变化,归纳疾病类型的机理。因此,它属于辨证的主要内容。临床中,只有掌握病机,才能确定证候的性质,治疗也才能有的放矢
周仲瑛周学平南京中医药大学明确病机证素的概念及特点病机证素的概念所谓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疾病某一证候的病理特点,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要素,交叉组合成为证候的名称,也是辨证的基本单元。病机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病理因素常见有风、寒、湿、暑、燥、火(热)、瘀、水、饮、痰、毒等;病位涉及内外表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病性主要指阴阳虚实、
病机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不仅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而且还包括对疾病发病环境和发病途径的判断。兹就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作一肤浅分析,为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病机理论与辨证论治 最能体现中医诊疗特色的是辨证、识机和立法三个方面,而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识别病机的过程,制定治法和方法又是根据病机设计确定的,因此,中医辨证过程中,审识病机乃是关键的环节。《内经》倡导“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作者:陈潮祖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56789印次:1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12-1字数:1202000版次:4a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专论病机、治法、方剂关系,并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专著。该书自1版在我社出版生,历经20余年,总印数达40余万册,深受读者喜受,成为几代中医学者必备参考书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化,作者自感对羰机、治病机探讨治法,举成方为例,并增加五官
中国中医药报《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一段经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至今一直被认为是论述病机的,因其中运用了十九个排比句对一些症状进行辨析,因而被后世称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然而笔者认为,这段经文的内容虽然在上下文中有“愿闻病机何如”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等语,但分析看来,其论述的内容当属于辨证,而不是病机。 “病机”一词在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的解释是“疾病发生、
作者:崔应珉,唐华伟,刘锁超主编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ISBN:7810485121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2-11-1字数:1053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逐一阐释了邪正盛衰病机,阴阳失调病机,气血失常病机,津液人谢失常,内生五气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疾病传变病机等,并逐一列兴临床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发扬古义,又充以新知;既发蒙读者悟理论之精要,达临证之发挥,又可
来源:爱爱医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
《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内经》中唯一明确提出“病机的篇章,该篇中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
囊缩舌不开,循衣摸床榻,掐指牙不白,汗出发润透,汗如油出来,汗出身灼热,鱼口不能开。(二)注释1.唇青舌色白口唇失去红润光泽而现青色;舌体失去红润圆活而现白色。主病:脾绝、心绝、肝绝。见于小儿抽搐。病机:唇为脾窍,舌为心苗。口唇属脾,舌属心。青为木色,白为金色。脾属土,其色黄;心属火,其色赤。唇当黄,今为青,是木占土位(木克土),为脾绝;舌当红,今为白,是金占火位(金侮火),为心绝。2.舌黑无舌苔
(一)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肝硬化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论元素。《内经》“气合而有形的生命观,有道家思想的痕迹。《内经》认为生命活动是“气在体内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并从气的存在方式、运行模式和作用机制等多个层次,建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机理论。《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提出不同致病因素或通过改变气的存在状
系统被破坏,不能有效抵御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已被认为是机体免疫激活的重要标志,而机体的免疫激活可能更进一步增强HIV-1的复制和传播。但机会性病原体如何加速免疫系统的破坏尚未研究清楚。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HIV-1感染中,DC却起到了双刃剑作用。DC能被病毒调控以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也能够被HIV-1利用增加病毒的传播。
5)音调:低频声,中频声,高频声。(6)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可分无、轻、中、重,从而也可提示病人的心理状态。2发生机制及耳鸣的分类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故难以分类。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分类服从于目的”。传统的耳鸣分类法很多,如根据耳鸣的发源部位分为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耳鸣;根据耳鸣的病变分为传导性耳鸣、感音神经性耳鸣、中枢性耳鸣;根据耳鸣
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常见的运动系统慢损伤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7.腰腿痛及颈肩痛 (1)有关的解剖生理、病因、分类、发病[page]机制、疼痛性质和压痛点。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病因、病理及分型、临床表现、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颈椎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8.
头坏死修复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往往随着病程的发展而致不可逆转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中西医对SANFH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1祖国医学对SANFH的认识SANFH于中医其病因病机至今尚未明了。祖国医学典籍中无SANFH的病名记载,但就其发病部位、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而言,一般认为当属“骨痹、“骨痿、“骨蚀、“髋骨痹、&ldquo
临床研究面临的五大难题”一文认为中医“更方”,即处方的更换和调整原则是“效不更方”,并提出“在总结古今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某些病证的调方指征、药物加减范围及剂量增减幅度等”。对此,笔者认为,中医“更方”原则应是“随证治之”;“效不更方”是在保证治法与证候病机对应的前提下注重处方用药的连续性,和“药随证转”都是“随证治之”原则规定下的治疗措施,二者没有截然划分的界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应指征
[摘要]脾土与心、肺、肝、肾四脏分别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一旦脾(胃)病变可影响他脏,或他脏病变亦可殃及脾脏,从而发生脾脏病机五行传变。其传变遵循五行母子、乘侮与胜复规律,而出现诸多模式。 [关键词]脾脏;病机;传变;规律;模式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分属五行,其中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脾土与心、肺、肝、肾四脏分别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一旦脾胃病变则可影响他
[摘要]脾土与心、肺、肝、肾四脏分别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一旦脾(胃)病变可影响他脏,或他脏病变亦可殃及脾脏,从而发生脾脏病机五行传变。其传变遵循五行母子、乘侮与胜复规律,而出现诸多模式。 [关键词]脾脏;病机;传变;规律;模式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分属五行,其中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脾土与心、肺、肝、肾四脏分别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一旦脾胃病变则可影响他
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气固形实,形虚中风,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半身不遂。此率多痰,或属血虚,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治经随之。阴虚补阴,勿骤凉治。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退阴正阳,
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春温。君火之气。夏热。相火之气。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内伤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辟食。饥饱。劳伤宿食。霍乱。非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外伤者。不因气动而疾生于外。谓瘴气。贼寇虫蛇。蛊毒。蜚食。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内积者。因气动而内成。谓积聚。瘕。瘤气。瘿起。癫痫之类。外积者。因气动而外成。谓痈疽。疮疡之类。
、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古代医家对于痞满的治疗用药比较一下,差异很明显,最突出点就是活血化瘀药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 CAG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从古代医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气滞(胃气阻滞)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机及重要环节,这一点已不难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机的地位与作用又将如何呢
液的含量分布特点、动态平衡及调节机制。2.掌握三种脱水的特点、原因、机体变化及相应临床表现。3.熟悉三种脱水的治疗原则。4.掌握水中毒的基本概念。(二)复习题:1.高渗性脱水的特点、原因及机体变化有哪些?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原因及机体变化有哪些?3.试比较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有哪些不同?*4.什么是水中毒?第二章水肿(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水肿的概念及其发病机制。2.掌握脑水肿的概念及其病
同病异治,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治则,在临床上随时都有运用。但同病异治的提出,绝不是主观的、任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的。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 同病异治这一治疗原则,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此有三处
症;发病机制 重症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是指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或二者兼有[1]。占急性胰腺炎发病的5%~16%。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在20%~30%[2]左右,病程长者可达数月。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围绕着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分型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及时机的选择
肾系病证北京中医医院肾内科周鹰肾系病证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水肿一定义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阳水阴水五预防调护六结语七临证备药水肿的严重变证淋证一定义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五预防调护六结语七临证备药尿浊一定义二病因病机三治疗原则四辨证论治癃闭一定义癃与闭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五预防调护六结语七临证备药关格一定义二病因病机四辨证论治证治分类阳痿一定义二病因病机三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雷红星开展的“阿尔兹海默症致病机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其研究论文《阿尔兹海默症中的能量代谢下调是神经元在微环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Down-RegulationofEnergyMetabolisminAlzheimer\‘sDiseaseisaProtectiveResponseofNeuronstotheMicroenviro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学对其病机的认识从古至今论述颇多,但多分而述之。笔者从整体角度论述其病机的层次性,以应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变化。l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主血脉,心者,身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论》认为“诸血者皆属于心“。而另一方面,《内经》中强调指出“心为阳中之太阳“
士生导师。他精于内科,擅长中医急诊。积4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的通补养生理论。临床主要从事人体状态辨治用药及呼吸热病的研究。笔者曾先后随师学习,现将其有关从状态辨治及用药经验简述如下。 抓状态主要病机巧用古方 姜良铎认为针对形成状态的病机来治疗是状态治疗的基本原则,整体治疗是状态治疗的精髓,实为治本之理。 姜良铎指
士生导师。他精于内科,擅长中医急诊。积4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的通补养生理论。临床主要从事人体状态辨治用药及呼吸热病的研究。笔者曾先后随师学习,现将其有关从状态辨治及用药经验简述如下。 抓状态主要病机巧用古方 姜良铎认为针对形成状态的病机来治疗是状态治疗的基本原则,整体治疗是状态治疗的精髓,实为治本之理。 姜良铎指
%的蛋白点已经被鉴定出来。这些已鉴定出来的蛋白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类:能量转换及氧化还原作用、糖分解信号通路、蛋白质合成、分子伴侣及蛋白质折叠、信号转导、调节、分化和凋亡。 ■对阐明T2DM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是T2DM,这些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或者增高,或者正常,或者轻微降低,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以及不同程度β细胞功能障碍来补偿这种抵抗,在基础状态下不易形成酮血症。
【关键词】中医病因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由隋代巢元方编著。它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病因、病机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论,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各种疾病,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都有论述,为中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病因病因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又称“病原、“致病因素。它的起源很早,
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 5.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1.
从临床角度出发,愿以管探之见,以抛砖引玉。笔者认为,除按《意见》要求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外,要想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住诊疗疾病的六个关键点 即要审证求因、要谨守病机、要辨体识病、要辨证准确、要施治恰当、要用药精良。 1.1要审证求因 就是据因论治。指的是以病人的临床症候为依据,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进而确定恰当的
临床上较为单一的病机病证固然存在,但病证交叉、复合相兼的情况更为多见。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心理、环境、遗传、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也就是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病因可同时或先后侵袭人体,致使气血失调,多脏同病,病机交错多变。 风火相煽 风和火是危急重症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虽有外因、内因的不同,但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伤之病,火为最烈。二者单独致病
编者按:病机是疾病变化机理,是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转归的内在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有十九条,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病机十九条。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认为,病机十九条的意义,在于它从五脏六气失常致病入手,示范临床审机求属的方法。病机十九条遵循同一格式“诸……皆属于……表述,其中的&ldq
sticanemia. Keywords:Aplasticanemia;Th1/Th2;Flowcytometry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大量研究表明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在再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Th1和Th2的平衡失调与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热点[2]。IFN-γ和IL-4分别是Th1和Th2的代表性细胞因子,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对
【摘要】通过对胸痹心痛病机的探析,认为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心气不足,或心阴失养,或痰瘀阻络脉道不利,三者杂至合而为痹。他脏及心也是通过这三方面来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以至心脉不荣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临床见吾师张喜奎教授治疗本病,采“背反偕同”治则,运用益气养阴合活血理气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关键词】胸痹;心痛;养通并用;背反协同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心
《内经》一十九条,实察病机之要旨,末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以答篇首“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之旨,总结一篇十九条之要法,此正先圣心传妙旨。刘河间略其颠末,遗此一十六字,独取其中十九条病机,着为《原病式》,偏言盛气实邪,俱归重于火者十之七八,至于不及虚邪,全不相顾。又云∶其为治,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不可反误其兼化。立言若此,虚者何堪?如病机大要,各司其属。其在太过所化之病为盛。盛者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
黄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尤以肝病伴发者为常见。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上多认为系湿邪为患,酿生湿热,熏蒸肝胆,或湿邪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表而发病。现代诸多医家尝试从血分来论治本病,如吕氏曾提出肝病黄疸从“瘀论治的观点,但对其深层的病理机制仍没有深入阐发。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借鉴现代医学,对肝病黄疸的病机进行进一步探讨。 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l
周仲瑛认为,凡病人临床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之痰),采用中医化痰、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内伤多个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新的发病之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他同期病理产物合邪而致病,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痰可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
NF单克隆抗体,价格昂贵。英国NationalInstituteforClinicalExcellence(NICE)向国内推荐了这两种药物使用的证据[14]。3.6中药研究与开发中医药对RA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而且疗效可靠,优势明显,尤其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等方面作用肯定。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此不做详细的说明。4RA治疗的策略与“金字塔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亦称Wilson病,世界范围发病率约为3/10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1/90,好发于10~20岁。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疾病,由Wilson在1912年首次报告而得名。该病为系统性疾病,可累及神经系统、肝脏、肾脏、骨骼和血液系统等,其中又以基底节和肝脏受累最为严重。如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就可以阻止甚至
在200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EULAR2007)上,报告了许多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下文介绍部分SLE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奥地利Aringer报告,SLE肾炎患者肾小球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8(IL-18)增加,血清TNFα和IL-18水平与SLE活动性显著正相关,IL-18与TNFα水平间也正相关。研究者发现,SLE肾炎患者血清IL-18和TNF
饮酒后摄入体内的乙醇95%以上在肝内分解代谢,乙醇在肝细胞浆(胞液)的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再转变为乙酸,此外肝细胞微粒体内存在乙醇氧化系统,可使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的毒性比乙醇本身更大,它是造成慢性进行性肝损害的主要因素。乙醛可能与肝细胞膜结合形成新抗原,刺激免疫系统,造成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乙醇代谢,使2个分子的NAD(氧化型辅酶I)转变为NADH(还原型辅酶Ⅱ),于是NAD减少
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谓之外伤性脑梗塞。这种病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小时以内。而伤后2周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应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其发病机制,与动脉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自从1938年Wolff提出偏头痛发作的血管性假说后,一直统治着医学界数十年,此学说虽然没有被有力实验证实,但也未被推翻。但自人们能测定脑的局部血流量以来,动摇了对血管源性假说的信服,又重新估价了以前提出的神经源性假说,并得到了普遍的支持。 (1)血管源性假说: Wolff是第一个对偏头痛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人。他得到的结论是,头痛发作前颅内动脉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