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dīng chuāng
hard furunc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deep-rooted sor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deep-rooted boil[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furuncle[朗道汉英字典]
furunculos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疔疮:1.泛指多种疮疡;2.疮疡的一种。
疔疮为病名[1]。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泛指多种疮疡[1]。古无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2]。《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疡医准绳》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疱,此疔毒也。”
历代文献以疔命名者如:满天星疔、红丝疔、烂疔、麻子疔、石疔、雄疔、雌疔、火疔、暗疔、乌茄疔、水疔、蛇眼疔、蛇头疔、水蛇头疔、蛇节疔、蛇背疔、蛇腹疔、断指疔、蛀节疔、泥鳅疔、鳅肚疔、鱼肚疔、鱼尾疔、鱼脐疔、牛疔、猪疔、牛拘疔、马疔、马口疔、羊疔、羊须疔、狗疔、牛皮疔、羊毛疔、托盘疔、穿板疔、手糟疔、松子疔、盐肤疔、浮沤疔、瓜藤疔、杨梅疔、驴马疔、蜈蚣疔、豆腐疔、水洗疔、刀镰疔、葡萄疔、冷疔、脱骨疔、血疔、卷廉疔、忘汲疔、燕窝疔、骊龙疔、腾虎疔、钉脑疔、赤疔、青疔、黑疔、黄疔、白疔、赤面疔、白刃疔、黑靥疔、紫靥疔、黄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浆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节疔、足底疔、穿心疔、颊疔、颧疔、鼻疔、镇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须疔、眉疔、对疔、正对口疔、偏对口疔、足面疗等一百余个[2]。
疔疮(ding deep-rooted sore)为病名[3]。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1]。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疔的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3]。
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疗疮、红丝疔、烂疗、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疮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多因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风邪火毒,火热毒邪外发肌肤所致[3]。若火毒亢盛,内攻脏腑,则可发为疔疮走黄,是疔疮的危候[3]。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某些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局部性体表感染[3]。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3]。
《外科精义》卷上:“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 疔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而得名[1]。
多发于颜面,其次为四肢躯干[1]。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1]。
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 with fire-toxi amassment 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6cm以上,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4]。
疔疮·火毒炽盛证(ding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4]。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1]。
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疮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1]。
注意:疔疮初起时切忌挤压和针挑患部;脓成后须切开排脓,而红肿发硬脓未成熟时则不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3]。如出现疗疮走黄现象,应及时采用综合疗法抢救[3]。
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为主,并根据患部所属经脉而相应加穴[3]。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的,加商阳、曲池;生于面部足少阳的,加阳陵泉、足窍阴;生于食指端的,加曲池、迎香;生于足小趾的,加听会、阳陵泉等。疔疮初起者,可用艾条薰灸患部及相应经脉上的穴位,有止痛消散作用[3]。兼高热者,加曲池、大椎;神昏者加人中、十宣[3]。
于背部脊柱(约三至八胸椎)两旁寻找丘疹样突起物乃阳性反应物,用三棱针挑治,每日1次[3]。
疔疮痈肿的作用。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疮疔肿,为君药。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共...
末。功能主治:《青囊全集》卷下方之飞龙夺命丹主治疔毒内攻。用法用量:以黄腊成条,纳入疔疮口内,上用膏...
,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装瓷器中。功能主治:发背,疔疮,疖子,肿毒,疠疮,痔疮,痣子,疣子。用法用量:...
风,女人经水不调,腹痛,胃脘痛,疟疾,无名肿毒,疔疮,痔疮,臁疮,漏疮。用法用量:大人服4-5分,小...
细末,用新蟾酥和药如黍米大,捻作锭子。功能主治:疔疮毒气攻心欲死。用法用量:每遇疔疮,先以针刺其疮,...
欲知犯触之状。但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也。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钉盖之状者是也。气客于经络。五脏内...
疮拨开头,入药在内,以膏药贴之。三因苍耳散治一切疔肿神效。用苍耳草根、茎、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烧灰...
,头眩寒热,时生呕逆,甚则四肢沉重,心悸眼花。盖疔肿初发时,突起如钉盖,故谓之疔。疔疮含蓄毒瓦斯,突...
。煮苦酒沸。以生薤一把内中。熟出以敷之。即愈。治疔疮方用九月九日采芙蓉花叶阴干。研细。如遇有疮儿。用...
,在疮口内,纸花贴之,亦效。)〔无〕苍耳散治一切疔肿神效。用苍耳草根茎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烧灰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