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6/2/3 10:02:32
摘要:耳风聋为病名。系由风邪入于经脉,使经气壅塞不通所致之耳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肾之经,其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治宜驱风通络。可选用小续命汤、大秦艽汤、六味地黄汤、防风通圣散、柴胡葛根汤等加减。
查看全文 [ 158字 ]
耳风聋 病名。系由风邪入于经脉,使经气壅塞不通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肾之经,其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治宜驱风通络。可选用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加减。作者:
夫足少阴肾之经。宗脉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治风虚耳聋。宜服磁石散方。磁石(二两捣碎水淘去赤汁)防风(三分去芦头)羌活(三分)黄(一两锉)白芍药(一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以水一大盏。入羊肾一对。切去脂膜。用药末四钱。同煎至四分治风虚耳聋啾啾。黄散方。黄〔一(二)两锉〕当归(二两锉微炒)桂心(二两)芎(二两)杏仁(二两汤浸去皮尖芍药(二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
阳维 ①阳维脉。见该条。 ②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时,当耳根后出现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鸣,耳聋。直刺0.1-0.2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作者: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壮又曰治衄血。于项后发际。两筋间宛中穴。灸三壮。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故灸立止。寅门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针。作。阳维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千翼)囟中(千金)额上(千金)耳上(千金)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从额
前神聪去前顶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主治中风风痫灸三壮后神聪去百会一寸主治中风风痫灸三壮发际平眉上三寸是穴主治头风眩晕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壮阳维在耳后引耳令前弦筋上是穴耳风聋雷鸣灸五十壮(千金翼)当阳当目瞳子直入发际内一寸去临泣五分是穴主治风眩不识人鼻塞症灸三壮针三分○虾蟆瘟针当阳及太阳多出恶血继以绸系其肩下上即针刺左右尺泽大小血络及委中血络并弃血如粪则不曰而饮水神效耳上穴治瘿气灸风池及耳上发际各百壮(
耳聋鸣,客主人一名上关,在听会上一寸动脉宛宛中,针入一分,主耳聋鸣如蝉。又耳脓出,亦宜灸,日三壮至二百壮,侧卧张口取之。又听会在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一名耳门,针入三分,主耳聋耳中如蝉鸣。通耳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之,慎生冷、醋、滑、酒、面、羊肉、蒜、鱼、热食。又合谷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主耳聋飕飕然如蝉鸣,宜针入四分,留三呼五吸。忌灸,慎洗手,凡针手足,皆三日勿洗也。耳风聋
风聋 病证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风聋者,本于足少阴经虚,风邪乘之,令气脉不通,风邪内鼓,则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故谓之风聋。治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磬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黄芪汤方。”《仁斋直指方》:“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其症耳窍蒙闭,耳鸣听音不真而兼有头痛。治宜以疏风通窍之剂。参见耳风聋条。作者:
夫风聋者。本于足少阴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闭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方雄黄散(出圣济总录)治风聋。雄黄(半两研)丹砂(三分研)丁香(一分)桂〔去粗皮一两(分)〕干蝎(去足炒半两)天南星(黄(去根节半磁石酒浸方治风邪入于脑。或入于耳。久而不散。经络壅塞。不能宣利。使人耳中然磁石(五两捣碎水淘去赤汁)山茱萸(二两)
《灵枢·根洁篇》中“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听宫,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平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又说“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粱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疽、寒暑疫毒”。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中“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奇穴研究》提出阳维穴“以耳翼折向前,
农针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玉龙赋云∶善治惊搐。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主治消渴,针出血。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下两旁紫脉上。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出血。阳维在耳后,引耳令前,弦筋上是穴。千金云∶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鼻交中千金翼云∶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噤卒倒不识人,黄胆急黄,此一穴皆主之。针入六分,得气即泻,留三呼五吸不补
病源足少阴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出第二十九卷中)崔氏疗耳风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上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瘥。(出第四卷中)古今录验疗风聋年久,耳中鸣,鱼脑膏方。生雄鲤鱼脑(八分),当归(六铢)菖蒲(六铢)细辛(六铢)白芷(六铢)
论曰风聋者,本于足少阴经虚,风邪乘之,令气脉不通,风邪内鼓,则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故谓之风聋。治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磬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黄汤方黄(锉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菖蒲(米泔浸一宿切各一两)木通(锉二两)磁茯苓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劈,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三。治风聋菖蒲汤方菖蒲(米泔浸一宿切四两)木通(锉三两)瞿麦(二
生雄鲤鱼脑八分当归菖蒲细辛白芷附子各六铢先将各药捣末,次以鱼脑合煎。三沸三下之,膏香为成,去滓候冷。以一枣核大纳耳中,以绵塞之,取瘥。《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风聋者,经气虚而风乘之,正气不通,风邪内鼓,则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也。鱼脑膏治风聋日久。生鲤鱼脑(二两)当归细辛附子(去皮脐)白芷菖蒲(各三两)共为末,以鱼脑置银器中,入药在内,微火煮,候香去滓,入瓷盒中候凝,取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一方以竹筒盛鲤鱼脑,炊饮处蒸之令烊,置耳中。一方以鲤鱼胆汁滴入耳中。久聋方蓖麻子(二十一粒,去油)远志乳香磁石(,各二钱)皂角(半挺,煨去肉)生地龙(中者
各症俱系耳内闷肿出脓,但脓色不一,而名各异∶耳疳则出黑色臭脓,震耳则出青脓,缠耳则出白脓,停耳则出黄脓,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惟风耳则出红脓,偏于肝经血热。俱宜用酱茄(不宜多)自然油滴之,俟脓浮出,再用核桃仁(又名胡桃)研细,押油去渣,每肺又方∶新鲜白鲞鱼脑中枕骨,烧红,候冷,每两加冰片一钱,共研细(如灰面细),先用又方∶用番木鳖,磨水滴耳内,即愈。又方∶大人、小儿耳内生疔,出毒之后,脓水久久
1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医生。于2004年6月26日晨起后出现左耳耳鸣,伴有回声,未觉听力下降,来我科就诊。查:BP130/70mmHg,听力检查[1]:林纳试验(RT)-左耳气导骨导,右耳气导=骨导;韦伯试验(WT)-偏向左侧;施瓦巴赫试验(ST)-左耳骨导正常,右耳骨导缩短。纯音听力测试示左耳正常,右耳听力曲线呈渐降型。考虑右耳突发性耳聋,立即给予治疗: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mg,
2005年05月09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Vol.40No.1P.18-21(北京)为了探讨基于高分辨率CT数据的虚拟耳镜显示听骨链及颞骨重要解剖结构的能力,研究者选取50例患者行颞骨薄层CT检查,其中17例中耳炎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螺旋CT获取原始图像数据,经软件三维重建后,以虚拟耳镜方式观察中耳等结构。结果虚拟耳镜能够清晰显示听小骨、面隐窝、圆窗龛、面神经嵴等正常鼓室各壁的精细结
2008年08月11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年1期-58-61页医学空间(MEDcyber.com)8月11日消息,该项研究目的是研究大鼠内耳拟老化模型对卡那霉素的易感性。方法采用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半乳糖组,14只)5%D-半乳糖颈部皮下注射(150mg·kg^-1·d^-1),共8周,继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d;B组(半乳糖加卡那霉素组,14只)皮下注
【摘要】熊大经教授认为,神机运转失常,是耳之玄府郁闭的重要病理改变。开通耳户玄府窍通,以畅通精气,耳窍得濡,则耳聋、耳鸣自止矣。【关键词】耳科玄府;闭塞;通窍 玄府学说[1]认为:“玄府是人身之中极细小难见的通道。它的作用刘河间指出[2]:乃“气液、血脉、荣卫、精神,“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可见只有玄府通利,精气流行才能正常,“人之眼耳鼻舌意神识,皆
,二院耳鼻喉科的医生利用口腔修复材料研制开发出了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反复发作的新型“固定器”。目前运用该项新技术已成功治愈耳廓假性囊肿反复发作患者七十余例,临床效果十分显著。那么口腔修复材料是如何运用在耳部疾病上的呢?近日,家住双城的小李终于摆脱了一直困扰着他的反复发作的耳廓假性囊肿。六个月前小李发现自己的左耳上长出了蚕豆粒大小的肿块,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耳廓假性囊肿。医生为他做了引流术,并用绷带作者
,二院耳鼻喉科的医生利用口腔修复材料研制开发出了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反复发作的新型“固定器”。目前运用该项新技术已成功治愈耳廓假性囊肿反复发作患者七十余例,临床效果十分显著。那么口腔修复材料是如何运用在耳部疾病上的呢?近日,家住双城的小李终于摆脱了一直困扰着他的反复发作的耳廓假性囊肿。六个月前小李发现自己的左耳上长出了蚕豆粒大小的肿块,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耳廓假性囊肿。医生为他做了引流术,并用绷带加压
第四篇 耳疾病第八章 外耳疾病第一节 先生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auralfistul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耳前瘘管瘘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挤压时有少
中耳乳突感染的病人,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是最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同时应引起我们临床医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医疗条件差,偏远落后贫穷的农村,更应高度重视,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6岁。于2003后5月17日下午16时以“右慢性中耳乳突炎”急诊入院,右耳间断性流脓水六年余,加重半个月,伴右耳后肿痛,头晕、恶心和视物晃动。检查:T:37.7℃,颈强(-),
【摘要】目的应用耳内镜技术提高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恢复或改善患儿听力。方法对54例(98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在耳内镜显示系统导引下行鼓膜切开置管。结果54例患儿随访0.5~2年,41例(76%)听力明显改善,纯音听阈,声阻抗基本恢复正常,13例患儿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率100%。结论耳内镜显示系统下中耳置管术具有显微镜下手术同等优点,且具有简单、易掌握等优点,对分泌性中耳炎
【摘要】目的修复耳廓缺损,恢复良好外形。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皮瓣设计,耳软骨支架包埋成形,在同侧耳后乳突区设计一个蒂在乳突区较缺损略宽的推进皮瓣,向前方推进后覆盖软骨支架,并与缺损周缘皮肤缝合。第二期,皮瓣断蒂,耳廓成形。3~4周后断蒂,连同软骨一并掀起,折叠缝合。乳突区皮肤缺损,小的可直接拉拢缝合,缺损大的行全厚皮游离移植,耳廓术后7天拆线,耳后供皮区植皮后10~12天拆线。结果10例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尤以天热游泳时、发病增多,如不积极治疗,使患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均感不便,有些可引起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我科近几年来,应用简易高负压吸引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数千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复查记录的100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者100例(154耳),
5月22日—26日,由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办的第九届颞骨解剖及耳显微外科培训班在该院岭南楼26楼成功举行。来自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区25个医疗单位的学员参加了本期学习班。本次学习班由我科自办,采用美国Hours耳研所的执教方法,特邀请在耳科领域久负盛名的德国维尔茨堡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Müller教授亲临现场授课并进行颞骨解剖及耳科手术示教,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带教,安
第五篇 耳鼻咽喉异物及肿瘤第十一章 耳鼻咽喉异物第一节 外耳道异物 病因及异物种类 外耳道异物(foreignbodyinexternalauditorymeatus)常见于儿童将豆类、小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塞入外耳道。成人可因创伤、弹片、泥土、木块等,或耳病治疗时误留棉花、小纱条于外耳道。其它如夏季昆虫可爬入或飞入外耳道内形成异物。 临床表现 因异物种类大小和部位而异。小而无阻塞、
治耳聋,塞耳疼痛。上用附子,以醇醋煮一宿,削如枣核,以绵裹塞耳中。一方治风聋,仍灸上星二七壮,令气通耳中,即瘥。《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热气上冲于耳,津液结滞,则生脓汁。有因沐浴水入耳内,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积成热,亦令耳脓汁出,谓之耳。久而不瘥,则变成聋。白矾(枯)黄丹龙骨(各半两)麝香(一钱)上研极细,以先绵杖子展尽耳中脓水,用药一字,分掺两耳内,日二次,勿令风入。《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耳中汁出,或痛或脓。上用杏仁,炒令赤黑,研成膏,薄绵裹,纳耳中,日三四度易之,或乱发裹塞之,亦妙。一方治耳卒痛或水出,用杏仁炒焦为末,葱涎搜和为丸,以绵裹塞耳中,熏耳亦可。又治耳中肿,兼有脓。《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上以刀两口,于耳上相击作声,虫即走出。《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耳聋,乃因肾虚,耳中如风水声,或如钟鼓声。椒目巴豆菖蒲松脂(各一钱)上为末,摊令薄,卷作筒子,塞耳内,一日一易,一方同,川椒以蜡为丸,如枣核大,塞耳中。一方无松脂。《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柏叶(三两,微炙,为末)杏仁(四十九枚,汤浸去皮,研成膏)乱发(两鸡子大)食盐(细研)乳香(细研,半两)黄蜡(一两半)清油(一斤)上先煎油令沸,即下乱发,以消尽为度,次下诸药,煎令焦黄,滤去滓,更以绵重滤过,再以慢火煎之,后下乳香黄蜡等,搅令稠稀得所,于瓷器盛,每用鹅翎旋取涂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耳内流脓。雄黄硫黄雌黄(各等分)上为细末,以少许吹入耳内,立效。《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五般耳出血水者。麝香(少许)人牙(过,存性,出火毒)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吹耳内即干,及治小儿痘疮出现而靥者,酒调一字服之,即出。《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蚰蜒入耳。川芎白芷夜明沙(炒)猪牙皂角(炙)南星(炮,各三分)百部白丁香藜芦(各四钱)草乌(半两)砒霜(别研)荜茇(各二两)海金沙(一分)上为细末,研匀,临时更用铅丹调色匀,瓷器收。如蛐蜒入耳,取少许以醋一滴调化,以细翎蘸药入耳窍,微吹令药气行,立出,药不得多,多即化蚰蜒成水,不出,如蝎螫,先点少醋在螫处,掺药半字许,擦令热,即效。《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龙骨枯矾胭脂海螵蛸(各等分)麝香(少许)上为细末,先缴耳净,将药干掺耳中。《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上用郁金研细末,每用一字,以净水调,倾入耳,却急倾出。《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耳聋。桂心(十八铢)野葛(六铢)成煎鸡肪(五两)上咀,于铜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欹卧侧耳灌之。如此十日,盯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莫使泄气,五日乃出之。《千金翼》云∶治二十年耳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及治蜈蚣诸虫入耳。雄黄绿矾矾石半夏(各一分)上为细末,以醋调一字,灌入耳内,即出。《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耳痔,形如樱桃,或如羊奶。耳蕈,形类初生磨菇,头大蒂小。耳挺,形如枣核,细条而长,努出耳外。俱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微肿闷痛,色红皮破,触之痛引头顶。用砂一钱,轻粉、雄黄各三钱,冰片五厘,细研末,水调浓,用谷草细梗毛蘸点患处。并用栀子、川芎、熟石膏、当归、牛子、柴胡、酒芍、丹皮、甘草各二钱,芩、黄连各五分,水煎,食后服。自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治耳聋气塞肾虚等证。上用全蝎四十九个,去姜泡湿,以糯米半升,于大瓦铺平,将蝎铺于米上,焙令米黄为度,去米不用。又切生姜四十九片,每片放蝎,再焙,姜焦为度,去姜不用,将蝎研为细末,三五日前,每日先服黑锡丹三五服,临服药时,令夜饭半饱,服时看其人酒量,勿令大醉。酒调毕,令其入睡,切勿令人叫醒,令熟卧,却令人轻唤,如不听得,浓煎葱白汤一碗令饮,耳即鸣,五更耳中闻百十攒笙响,便自此闻声。一方无糯米制、银
治耳内外恶疮,及头疮,口边肥疮疮。黄柏(半两)马齿苋(干者,一两)上为细末,每用小豆许,绵裹内耳中,耳外敷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一豆三猫不出油,麝香少许用真修。炼蜜为丸麦粒大,绵裹锭子耳中投。《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上用生菖蒲裂汁滴耳中,即效。《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耳中卒然大痛,治疮,生肌止痛。硼砂(三钱)滑石(研,一两)轻粉(研,一钱)乌贼鱼骨(研,各一两)寒水石(四两,研)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掺耳中,或油调如糊滴耳中,痛立止。《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上以鸡心血,以生油和,滴入耳内,虫即出。《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桃叶心(二七枚)胡麻(一升,炒令香)上先以桃叶心塞耳中,其虫必死。未出,将胡麻以葛袋盛,枕耳边,虫自出。《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耳聋,出脓疼痛,及耵塞耳。附子(炮,去皮脐)菖蒲(米泔浸,焙)白矾(枯)蓖麻仁(研)松脂(研,各一两)干胭脂(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二两)上为细末,研匀,熔黄蜡和,捻如枣核大,针穿一孔,令透,塞耳中,日一换。一方治耵,不用黄蜡,捣成膏,以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亦瘥。《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