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fěn cì
acn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medo[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arbuncle[朗道汉英字典]
comedo[朗道汉英字典]
whelk[朗道汉英字典]
black head[朗道汉英字典]
comedones[朗道汉英字典]
粉刺(acne[1])为病名[2]。出《外科正宗》卷四。痤疮[2]。又名酒刺或肺风粉刺(lung-wind acne)[2]。俗称米疮、暗疮、青春痘等。古医籍尚有痤、面皮包等名称。是指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碎米样粉脂为主要表现[3]。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而得名。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多见于青春期男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
肺风粉刺相当于西医的痤疮[3]。
皮脂腺过度分泌所致皮肤慢性炎症[2]。所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2]。多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等处,起皮疹如粟,或见黑头,甚则色赤肿痛,挤破出白粉汁[2]。自觉瘙痒,常因搔抓感染形成脓疱,有的伴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2]。
粉刺多由肺胃蕴热,上熏颜面,血热郁滞;或过食膏粱厚味,肠胃湿热,日久夹痰,凝滞肌肤所致[2]。
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
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吨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时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粗糙不平,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诊断要点: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瘙痒,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或触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
1、以青年男女为多见。
2、皮疹好发于面部、上胸和背部。
3、皮疹初起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开放性(黑头粉刺)和闭锁性(白头粉刺)二型。前者为与毛囊口相一致的淡黄色或皮色的圆椎形小丘疹,毛囊口充塞着小的皮脂栓塞,称为“脂栓”(即碎米粒样白色粉质);因顶端常为黑色,故称为黑头粉刺;挤压之,脂栓可被排出。后者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开口部,也不易挤出脂栓;以后粉刺可演变成米粒大小的红色毛囊丘疹(炎症性丘疹),其顶端有的可出现黄白色小脓胞;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严重者除粉刺、丘疹、脓疱外,可发展为结节、囊肿、脓肿等,破溃后常形成窦道或瘢痕。
4、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触痛。
5、病程经过缓慢。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能逐渐自愈或症状减轻。
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为面部中央及鼻尖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形成鼻赘。
职业性痤疮常见于与矿物油接触者,可产生痤疮样皮损,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及膝等接触部位。
粉刺由于肺经风热,熏蒸一肌肤,搏结不散而成;或因过食粱厚味、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上熏于肺,外犯肌肤而成。此外,冲任不调,也可导致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本病的治疗,应根据辨证,分别采用疏风宣肺清热、清热化湿通腑和调摄冲任、疏肝解郁,并宜结合外治法。
内治:肺经风热者服枇杷清肺饮;肠胃湿热者服茵陈蒿汤;脾失健运者服参苓白术散[2]。
外治可用痤疮洗剂或颠倒散凉水调搽[2]。有脓肿、囊肿者,用三棱针刺破引流[2]。
颜面潮红,以散在的红色丘疹、黑头粉刺为主,可有脓疱。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疏风宣肺清热。
1、主方: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枇杷叶9克,桑白皮、黄芩、黄柏各12克,生甘草6克,生地黄2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黄连上清丸或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等,有的可见脓肿,囊肿,局部可红肿疼痛;常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清热化湿通腑。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处方:绵茵陈15~30克,大黄12~15克(后下),山栀子、苦参各12克,金银花、火炭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脓肿者,酌加连翘15克,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结节、囊肿难消退者,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丹参15克,牡蛎30克(先煎)。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见于女性患者。病情常有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前后加重,并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调摄冲任,疏肝解郁。
主方:丹栀逍遥散(薛己《内科摘要》)加减处方:牡丹皮、山栀子、柴胡各12克,赤芍、茯苓、益母草各15克,当归、凌霄花各9克,生地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肺风粉刺·热毒夹瘀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mplicated by stasis)是指热毒夹瘀,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3]。
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
肺风粉刺·痰瘀互结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stasis)是指痰瘀互结,发于头面,以皮疹暗红或色紫,炎性结节或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黏,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紫黑色块,痛经,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3]。
发于头面,以皮疹暗红或色紫,炎性结节或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黏,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紫黑色块,痛经,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脉弦滑。
祛风除湿,润肤止痒。用于血躁风湿,红肿疙瘩,雀斑粉刺,酒糟鼻子,风湿疥癣,鹅掌风。用法与用量:调匀,...
)。功能与主治:消斑,燥湿,活血。用于皮肤疮癣,粉刺疙瘩,酒槽赤鼻,雀斑,汗斑,白癜风,湿毒脚气。用...
与主治:凉血,祛湿。用于血燥湿热引起,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槽鼻赤。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不低于19mg。功能与治:抗菌消炎。用于骨髓炎,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疖、痈、外伤感染,烧伤感染...
湿,散风止痒,活血消痤。用于湿热郁肤所致的粉刺(痤疮),油面风(脂溢性皮炎)。用法与用量:外用。用棉...
夫面渣者。是粉刺也。面上有渣如米粒。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脉之气。因虚而作。亦云敷之胡散入虚肌。使...
夫粉刺者。是面皮上有如米粒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亦言治面上粉刺。及黑方。朱...
芩清肺饮。枇杷叶丸枇杷叶丸天花粉甘草黄芩酒跌丸肺风粉刺并鼻三症吞之俱可安治肺风、粉刺、鼻,初起红色,...
〔《大》〕治面部生疮,或鼻脸赤,风刺,粉刺,用尽药不效者,惟有此药可治,神妙不可言。每以少许,临卧时...
面上粉刺(《肘后方》)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灭瘢丹(岐天师)轻粉白附子黄芩(微火略炒)白芷防风(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