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穴位 | 冲阳 | ||
汉语拼音 | Chongyang | ||
罗马拼音 | Chungyang | ||
美国英译名 | Flushing Yang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T42 | |
日本 | 42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E42 | |
富耶氏 | E42 | ||
德国 | M42 | ||
英国 | S42 | ||
美国 | St42 |
冲阳为经穴名(Chōngyáng ST42)[2][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2]、会涌、会屈。属足阳明胃经[2][3]。冲阳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2][3]。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3]。
冲阳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
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3]。
冲,有冲要之义[4]。阳,与阴相对,指足背[4]。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跗首当其冲,穴在足背最高当跌阳脉搏动处,其位高而居脉之冲要处,即冲阳之意也[4]。《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冲阳绝,死不治。”
足背[5]
标准定位: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6][7]。
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3]。正坐取穴[3]。
冲阳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当第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2]。
冲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冲阳穴的位置(肌肉)
冲阳穴的位置(骨骼)
冲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第二楔骨。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有足背静脉网,外侧引出小隐静脉,内侧则有大隐静脉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浅层薄而坚韧。针由皮肤、皮下组织,避开足背动脉,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进,可达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诸肌均受腓深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中间楔骨[3]。
皮肤→皮下组织→𧿹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𧿹短伸肌[7]。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经过和分布[7]。
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2]。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足痿无力,脚背红肿,足背肿痛,足扭伤,足缓不收,头重头痛,面肿,前额痛,牙痛,齿痛颊肿,癫狂,齿龈炎,癫痫,脉管炎,头痛,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痉挛,胃炎,腹胀,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等。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肿齿痛、足痿无力、脚背红肿[7]。
冲阳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㖞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3]。
现代又多用冲阳治疗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3]。
冲阳主治头痛,牙痛,口眼㖞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2]。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㖞,面肿,头痛,前额痛,齿痛;足背肿痛,足痿无力[8]。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其它:牙痛。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3][7][2][8],避开血管[2],局部有酸胀感[8]。
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局部酸痛。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冲阳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治足痿[8]。
冲阳配厉兑、三间、偏历、小海、合谷、内庭、复溜,治龋齿[8]。
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阳、复溜、完骨,治足痿失履不收[8]。
冲阳配丰隆,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8]。
《针灸甲乙经》: 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冲阳主之。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风水面浮肿,冲阳主之。腹大,不嗜食,冲阳主之。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偏风口眼㖞斜,肘肿。
《备急千金要方》:主疟先寒洗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
取冲阳、太溪,用30号毫针垂直刺入5~6分深,提插捻转时,有电击感后立即出针,1~2 d一次[8]。疗效标准如下[8]。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无诱发,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8]。好转:术后疼痛消失,2个月后复发,但疼痛程度减轻[8]。无效:治疗后疼痛如前[8]。结果,本组30例,痊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8]。
对阴虚火旺型患者取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右侧神门、左侧冲阳;心脾两虚型取双侧神门、双侧冲阳;肝郁化火型取双侧太冲、右侧冲阳;痰热内扰型取双侧冲阳、右侧太冲;心胆气虚型取双侧神门、双侧太冲、右侧冲阳[8]。取斑蝥、生姜、大蒜按1:2:5的比例捣碎混合贴敷发泡,各型贴敷时间都为24h,一次发泡[8]。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发泡后,自然痊愈需要3~4周),各种证型共计215例,痊愈161例,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8]。总有效率为93.2%[8]。
在对97名正常人、25名献血者和10具尸体冲阳伏安曲线的检测中观察到,正常人冲阳伏安曲线具有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尸体冲阳伏安曲线的惯性面积显著小于正常人,其非线性和惯性特征程度明显降低,而正常人冲阳伏安曲线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献血者冲阳上依然明显存在,献血者冲阳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仅于献血后第4日明显大于正常人,至第7日即得到恢复[8]。结果提示,存在于人体活体腧穴的某些功能特征在尸体上不复存在;人体献血后的功能恢复是迅速的,献血对机体的影响是短暂而轻微的;冲阳穴能较敏感地反映机体气血盛衰的变化[8]。
脉之所注也。为俞。夏三月宜灸之)。过于冲阳(一名会骨。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足阳明脉之...
椎上陷者中针五分留五呼灸五壮一云以年为壮大椎为骨会骨病者可灸之主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疟久不愈肺胀...
会阳陵泉。(足少阳膝外穴)髓会绝骨。(陈氏以为枕骨足太阳头部穴)血会鬲俞。(足太阳背部第二行穴心肝...
阳明脉之所注也为输夏三月宜灸之)过于冲阳。(一名会骨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
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