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1:42:07
摘要:《温病条辨》卷二:加减附子理中汤处方白术9克附子6克干姜6克茯苓9克厚朴6克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脾燥湿。治脾阳不振,寒湿中阻,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者。用法用量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医方简义》卷四:加减附子理中汤处方淡附子2钱,元党参3钱,炮姜8分,制香附2钱,泽泻3钱,白芍1钱5分,天仙藤(即青木香藤)1钱半,川椒3分。功能主治温以和气。主胀症将起,胸腹微满,食物不运,身重足肿,不耐走动,早间肿消,午后肿甚,属气虚不行于脾者;亦治木乘土而作胀。用法用量加通草8钱,煎汤代水煎药。注意忌食生冷水果等物。摘录《医方简义》卷四《医学探骊集》卷五组成炙附子3钱,炮姜3钱,木香3钱,焦槟榔3钱,吴茱萸5钱,枳实3钱,广陈皮3钱,厚朴4钱,丁香3钱,桂心3钱。主治陈寒结气,合脾湿凝聚而成绕脐腹痛,大便顺利,脉沉紧者。用法用量竹叶1捻为引,水煎服。各家论述其病因寒凝气滞,用附子、炮姜、吴萸、厚朴、桂心祛寒;木香、槟榔、丁香、广皮、枳实破气,少佐竹叶引药下行,其凝滞一开,疼痛自止矣。
查看全文 [ 465字 ]
(自制)治胀症将起。胸腹微满。食物不运。身重足重。不耐走动。早间肿虚不行于脾也。温以和其气。气行湿去。其肿自除。并治木乘土而作胀淡附子(二钱)元党参(三钱)炮姜(八分)制香附(二钱)泽泻(三钱)白芍(一钱五分)忌食生冷水果等物。《医方简义》清王清源公元1644-1911年
中医挽危救急,气脱多用人参,阳亡多用附子,代表方剂分别为独参汤和四逆汤。通常认为救急之方多宜药单力纯,配伍过多反有掣肘之嫌,故附子理中汤较少用于阳亡、气脱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载一案,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可供参考。 “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葱姜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曰:令郎
【摘要】目的探求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减灌肠治疗52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结果临床治愈44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结论附子理中汤加减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关键词】附子理中汤;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治疗 附子理中汤来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由炮附子、人参、炮干姜、炙甘草、白术组成,具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功。主治五
外不固,外邪侵表而致感冒;中焦受损,枢转不利,致相火不降,逆升而至咽喉红肿疼痛发痒,逆冲而上,致头痛欲裂;中阳不足,脾气不升,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同下,发为泄泻。证属中焦阳气不足,兼有外感。处以附子理中汤,处方:附子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嘱咐当晚煎服。次日一早来电说,晚上服药后即上床,不知何时已安然入睡,起床后症状若失,尚觉微乏,喜不胜收。为巩固疗效,嘱咐再服
属性:吴(三十五岁)遭逢数奇,情志郁勃,劳伤客感兼有,病物理虚照顾,勿犯二气,是攻邪宜轻。连翘飞滑石花粉白蔻仁桔梗杏仁橘红枳壳张(舡上,三十三岁)烈日追呼,气伤热迫,保胃阴以养肺,益肾阴以固本。生白扁豆白玉竹北沙参甘草麦冬肉桑叶保胃阴,即所以益肾阴也,看用药可知。陈(二十岁)少壮春夏失血,次年至期再发,在里阴损不复,数发必凶,用药勿犯胃纳。六味加麦冬、五味子、秋石。张(桐桥,五十二岁)久痢三年。理
克,肉豆蔻(去油)12克,肉桂6克,天台乌药12克,蒲公英12克,枳壳12克,藿香30克为主方,并以生姜大枣为引。日1剂,水煎服,或用本方剂1~2剂粉细为末,于餐前温水冲服,效果更佳。 此方为附子理中汤加味而来,方中干姜温脾胃而祛里寒;人参补元气而正升降;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而助运化;附子、肉桂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善解肝经之郁滞,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葛根升发清阳,鼓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胸腹切痛,或痰气不利,口舌生疮,或呕吐泄下等症。去附子即名人参理中汤。人参(去芦,一两)白术(土炒,二两)干姜(炮,一两)甘草(炙,二两)附子(制熟,一枚)每服八钱,水煎服。人有元阳,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则不能生土,而资生之本大虚,今以附子回少火,干姜暖中州,而参,术、甘草为火补气,气旺则火足而脾土自能健运。《经》曰∶气主煦之。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即补火之谓也
吴(三十五岁)遭逢数奇,情志郁勃,劳伤客感兼有,病物理虚照顾,勿犯二气,是攻邪宜轻。连翘飞滑石花粉白蔻仁桔梗杏仁橘红枳壳张(舡上,三十三岁)烈日追呼,气伤热迫,保胃阴以养肺,益肾阴以固本。生白扁豆白玉竹北沙参甘草麦冬肉桑叶保胃阴,即所以益肾阴也,看用药可知。陈(二十岁)少壮春夏失血,次年至期再发,在里阴损不复,数发必凶,用药勿犯胃纳。六味加麦冬、五味子、秋石。张(桐桥,五十二岁)久痢三年。理阴煎沈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昔有武士守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医官,灌以此药两剂遂醒。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治胃中虚寒,或又误服凉药,泻而手足厥冷者。方见卷六下祛寒门理中汤附方《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治脏腑中寒,四肢强直。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水煎服。一方干姜橘红半夏白术(麸炒)浓朴(姜汁炒)茯苓桂心甘草水煎服。一方用食盐,同吴茱萸炒,绢包,熨儿脐腹。《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治瘴毒发热烦渴闷乱。外热内寒。自利呕逆。手足厥冷。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炙甘草炮干姜白术(去芦土炒)上各等分水煎温服。如欲饮冷则冷服。瘴病发热烦渴。是心肺之阳不降而然。自利呕逆。手足冷。是脾土无阳虚寒而然是方也。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干姜附子之辛热以治内寒。吐利则脾虚。脾虚者以参术甘草之甘补。大附子能引上焦之阳入于中焦。则烦热退中焦暧则吐利除。《瘴疟指南》明郑全望公元1368-1644年
即理中汤(见真方歌括太阴篇。)加附子炮二钱。陈修园曰。理中汤。以参草补阴。姜术补阳。和平之药。以中焦为主。上交于阳。下交于阴。为吐泻等症而立法。原无加附子之法。若加附子。则偏重下焦。不可名为理中矣。然脾肾俱寒。吐后而大泻不止。须用附子回其真阳。而门户始固。必重加此一味而后效。但既加附子。而仍名理中。命名不切。此所以为时方也。又有再加肉桂。名桂附理中汤。则立方不能无弊矣。盖以吐泻阴阳两脱。若用肉桂。
(见中寒)治寒风中脏,阴冷极盛,脱证随见,此风水相遭而为寒风者急服此药,犹可得生。夫病属脱证,设误用疏通开窍之药,如人既入井而又加之以石也,必须参、附大剂饮之,方为合法。《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即理中汤加附子(一两)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两关差甚。裕斋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说之,六部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冷,无可疑者。答曰∶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合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瘥。《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人参甘草(炙)附子(制)干姜(炒)白术(炒,各一钱)脾肺虚寒,痰涎壅塞,少有动作,喘嗽频促,脉来迟细者,此方主之。此证为虚而脉为寒也。虚则宜补,参、术、甘草所以补虚;寒则宜温,干姜、附子所以温寒。《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治房劳内伤寒邪中阴面青腹痛六脉沉微无头疼无大热者宜用若阳厥并阳症似阴误服必致夭人慎之慎之人参(去芦二钱半)白术(土炒二钱)甘草(炙一钱)干姜(锉二钱)附子(生二钱)倍甘草去参术名四逆汤加川乌鹿茸(各一钱半)名三建汤若在疑似只以炙法并热盐熨甚稳上用水一钟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养生类要》明吴正伦公元1368年—1644年
附子(去皮脐,炮)干姜(炮)人参(去芦)白术(炒)甘草(炙)口食冷物,客寒犯胃,中焦痛甚,脉沉迟者,急以此方主之。凡吞冰饮泉及一切冷物,食之过其分量,则寒气凝于中焦,故令肚腹大痛。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是方也,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所以益胃于被伤之后也。《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治寒邪中于太阴,呕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利清谷,吐蛔虫,脉来沉干姜附子炙甘草(各一钱)人参(二钱)白术(二钱)水煎服。寒甚者,加干姜二钱;渴欲得水,加人参、白术各一钱;当脐有动气,去白术加肉桂一钱;吐多者,加生姜一钱五分;下利多者,倍加白术;悸者,加茯苓一钱五分;腹满者,去参、术,加陈皮、半夏、砂仁各八分,附子一钱五分;盖温即是补。《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白术腹痛额头黧黑,手足收引,脉来沉下,无气以息者,中寒暴死也,此方主之。腹痛病因固有数种,但额头黧黑、手足收引、脉来沉下,则中寒之验也。所以无气以息者,呼出主阳,吸入主阴,三阴受其真寒,则病不能吸。吸亡,则呼不能独存矣,故令人暴死。寒者温之,故用附子、干姜。乃人参、白术、甘草,所以生其呼吸之气也。进药后,更着艾灸其关元,此内外交治之法。是证也,有死一日夜而治之复苏者,幸勿因其危而忽
人参甘草(炙)附子(制)干姜(炒)白术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短气咳嗽,脉来微迟者,宜此方主之。形寒者,形气虚寒也。饮冷者,复饮冷物也。热则气壮,寒则气怯,今肺为寒冷所伤,故令气短;水寒射肺,肺不能容,故令咳嗽。脉来微者为虚,迟者为寒。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参、术、甘草。寒者温之,故用附子、干姜。《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腹痛,额头黧黑,手足收引,脉来沉下,无气以息者,中寒暴死也。(腹痛病数种。但额头黧黑,手足收引,脉来沉下,则中寒之验也。所以无气以息者,呼出入主阴。三阴受其真寒,则病不能吸,吸亡则呼不能独存矣,故令人暴死。)此方寒门姜附白通汤。姜附汤等方。俱可酌用。)方见卷六下祛寒门理中汤附方寒者温之,故用附子干姜。乃人参白术甘草,所以生其呼吸之气也。进药后,更着艾灸其关冬死《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减甲钴胺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50%[1]。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2,3]。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有证据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和延缓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在此基础上,还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新加黄龙汤加减保留灌肠对食管、贲门癌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2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术后给予新加黄龙汤加减保留灌肠,对照组常规治疗,将两组用药后动脉血气、体温、痰量、胸腔引流量及胸管拔除时间进行统计并对照分析,探讨新加黄龙汤对食管、贲门癌术后肺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术后发热天数减少(P=0.000)、胸腔引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用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对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1周内治愈)分别为77.14%和5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感冒后咳嗽优于采用西医方法治疗,中医组能更
桂枝去芍药汤出自《伤寒论》第21条,由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药物有:桂枝、生姜、大枣、生甘草,功主:温阳散寒,原方用于“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笔者近年来将其加减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均为病毒性心肌炎,均经过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记录、X线等项检查确诊。男9例,女12例,年龄18~59岁,平均39岁。1.2临床表现胸闷气短,甚则如窒,
【摘要】目的观察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三子养亲汤加减配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4.21%,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显效率52.94%,总有效率82.3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治愈天数上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关键词】三子养亲汤;婴幼
中风或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常伴有便秘的症状,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也成为诱发再中风或加重原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患者便秘的症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临床上采用增液承气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便秘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中风便秘患者均选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15例;年龄37~87岁;病程3个月~5年。1
痰多色白质稀。舌红苔薄白,脉濡缓。患者《丹溪心法》中有“无痰不眩”的记载,考虑到患者为老年患者,南方多湿,多为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故用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之法。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合补阳还伍汤加减。用药如下:北芪60天麻12法半夏6陈皮12川芎12桃仁8丹参9桔梗12白术15茯苓12白芷10防风15桑白皮12陈皮6服药三副,患者自述头痛缓解,偶觉头晕。建议继续服药一周,注射西药丙种球蛋白,增
刘德玉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临证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组成和用法法半夏9克,天麻9克,白茯苓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苍术12克,生草6克。水煎2次共对为500毫升,早晚2次温服,14剂为一个疗程。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表现为眩晕,头重,耳鸣,恶心,呕吐,呃逆,个别患者有猝倒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脑梗死 笔者20年来先后治疗中风后遗症282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54例,女128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年;28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肌力1级者95例,肌力2级者132例,肌力3级者55例,均经CT确诊,伴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者184例,血脂偏高者98例。 1.2治疗方法 黄芪
带下量多色白,大便溏薄.四肢畏寒,小腹冷痛,形体肥胖,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滑。妇科8超检查未见异常。其配偶精液检查属正常范围。证属痰湿阻滞,脾肾阳虚,治以健脾益肾助阳,理气化痰调经.方用苍附导痰汤加减。处方:苍术、陈皮、香附、胆南星、桂枝、淫羊藿、鹿角胶、紫河车各10g,制半夏15g,茯苓皮、山楂、丹参20g,甘草8g。1剂/d,水煎,服3剂。2诊服5荆.症状明显减轻。后守方继进,月经按期而至,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与单西医方法治疗作比较。结果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在良好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西医治疗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单西医治疗组(P<0.05),偏瘫肢体肌力提高也较明显。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疗效。【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死
眩晕多见于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以空间或体位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以痰浊中阻等型眩晕较为多见,我院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3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均为我院200年月至200年月的门诊患者,均符合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
、细胞毒药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以及恶性肿瘤病人。临床表现多为疼痛较剧烈,皮疹消退后,后遗疼痛者常半年不消,持久存在,痛苦不堪。有的疼痛剧烈老年患者用药无效想自杀。笔者自1994年以来,用活血散瘀汤加减治疗此病后遗疼痛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54~78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天。1.2中医分型气滞血瘀型:疼痛
陈士铎,清代山阴人,著名医家,著有《辨证玉函》、《石室秘录》、《辨证奇闻》等多部著作。因其辨证详明,构方精当,故被诸多医者所借鉴。笔者受其《辨证奇闻》中金水两滋汤之启发,以金水两滋汤加减治疗反复感冒十余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组方 麦冬20~30g、天门冬10g、桔梗10g、甘草10g、熟地20~30g、茯苓10g、山药15g、肉桂3~6g、紫菀10g、白芥子10g,儿童用药时,药量酌减。
℃,乳房脓肿痛明显好转,化验血象复查已降到正常范围之内。原方麻黄减至5g,加山楂12g。继服6剂,乳房肿痛消失,惟疮口未愈,乃以十全大补汤以尽全力。2体会笔者根据多年来临床实践,以阳和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用于妇科因“阳气不足,气血虚损,邪气侵袭从寒化所生或寒邪乘虚内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壅滞而生”所致之证,每能应手取效。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患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条症候,如畏寒喜暖,手足欠温
【关键词】头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肥胖者日益增多,与之相伴的疾病也逐渐突出。头痛、头晕就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伴随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清震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均为单纯性肥胖患者。年龄最小32岁,最大43岁,平均37岁。头痛病史2~8年。临床表现:间断性头痛、头部沉重感、或头晕胀、如铁箍紧束、
认为,咳嗽之病因虽有外感与内伤之别。但咳嗽之病机均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景岳全书·咳嗽》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即是此意。治疗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为主。处方常用三拗汤加减。 基础方: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炙用则止咳之力大;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顾护中气,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效。现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减中风抑郁临床观察中风后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情感障碍。西药有三环类、四环类、五羟色胺选择性抑郁剂等药,疗效肯定,但副作用明显。目前常用的氟西汀仍有很大副作用,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故本院联合本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7年5月开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管中风后抑郁,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
【关键词】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指掌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具有补气血,通阳行痹,调合营卫之功。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产后指掌麻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2003年12月13日初诊。是年2月分娩后经常洗涤衣物,双手指尖即感麻胀,继则手指、掌有麻胀、针刺、蚁行感,并逐渐加重,甚时需用热水洗后上述症状方能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高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对本院住院64例脑卒中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联合康复组32例)和对照组(单纯康复组32例)进行12周的康复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dailylife,ADL)能力评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ADL能力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DL改善明
网状青斑等。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 如张某某,男,52岁。因心前区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2007年4月3日初诊。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扩张血管及抗凝治疗、外治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及参麦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
李某,女,40岁,自诉右侧肩臂痛反复发作两年余。活动受限,自觉局部皮肤发凉,天冷时加重。曾多方诊治未见好转。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病机乃局部受寒,气血凝结。笔者采用术附汤加减治疗,处方:生白术30克,制附子15克,桑枝10克。5剂后症状消失,后继服十余剂治愈。体会术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原文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本案用此方的主导思想,是把重点放在“暖肌
【摘要】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口服;对照组腹痛时给予654|2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有显著疗效。【关键词】儿童功能性腹痛;香砂六君子汤;临床观察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间,我
【关键词】玉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糖尿病肾病 笔者自2001年3月~2007年2月,运用玉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58例,并设对照组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300mg者28例。血肌酐(Scr)300mg者14例。血肌酐(Scr)442μmol/L者2例。上述病例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者,并复查1次。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饮食治疗,在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基础上
)水肿;(2)高血压;(3)肾区疼痛及肾绞痛;(4)尿路刺激征(即尿急、尿痛、尿频);(5)排尿异常(包括尿量减少、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肾功能试验阳性等)。现把运用裘老理肾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肾炎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男,16岁,学生,因感冒出现头面四肢水肿,遍及胸腹20天,西医诊断为(1)上感;(2)急性肾炎。经治疗感冒症状消失,水肿症状无明显改善,改投中
【摘要】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持续不消的临床疗效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126例患者的治疗观察有68例显效:肾实质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蛋白质持续阴性或少许,胆固醇、甘油三酯正常,蛋白质定量25%,胆固醇、甘油三酯逐渐降低。16例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7.3%。其疗效甚佳,有待进一步探讨。【关键词】真武汤加减;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健脾温肾;温阳利水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
凡治中风不审六经之形证加减虽治与不治无异也《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