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机关概指筋骨关节[1][2]。《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骨释》:“凡肘、腋、髀枢两端相接骨,通曰机关,亦曰关。”关节灵便与否,多与足阳明胃经有关。《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机关为经穴别名[2]。
机关为经穴别名[3]。指颊车穴[2]。《备急千金要方》:“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机关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针灸聚英》作颊车别名[2]。又《千金翼方》:“凡卒中风口噤不开,灸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两者内
穴位 | 颊车 | ||
汉语拼音 | Jiache | ||
罗马拼音 | Chiache | ||
美国英译名 | Cheek Chariot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T6 | |
日本 | 6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E7 | |
富耶氏 | E3 | ||
德国 | M3 | ||
英国 | S3 | ||
美国 | St6 |
颊车为经穴名(Jiáchē ST6)[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曲牙、机关、鬼床、齿牙、鬼林、臼关。属足阳明胃经[4]。颊车为十三鬼穴之一,鬼床[5]。颊即颊部,车即车舆,指下车(下颌骨),此穴在颊部下颌骨部位,故名颊车[4]。主治口眼㖞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机关、鬼床(《千金翼方》)、鬼林[6]、齿牙(《神灸经纶》)、臼关[6]。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颊即颊部,车即车舆,指下车(下颌骨),此穴在颊部下颌骨部位,故名颊车[4]。
颊,古谓之辅。颊和辅是单指上颔骨,车是单指下颔骨。颊车穴以下颔骨可以转动处而命名。《说文》:“颊,面旁也。”《说文》:“车,舆之总名也。”牙下之骨亦名车。《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释名》曰:“颐,或曰辅车,其骨强,可以辅持其口,或谓牙车,牙所载也。”凡器物借轮轴以助力者,皆可谓车,所以载物。颊车即指下牙床骨,今之所谓下颌骨。《医宗金鉴》:“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此穴在下颔角之前咬肌中,故因其所在部位之骨名颊车而为穴名。[6]
面[7]
标准定位: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8][9]。
颊车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10]。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取之[4]。
颊车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颊车穴的位置(肌肉)
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取之[4]。
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1横指,当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取穴[11]。
颊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有咬肌动脉。分布着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皮肤由下颌神经的下牙糟神经的末支-颏神经分布,该神经与面神经的下颌缘支相交通。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咬肌表面的深筋膜进入该肌。营养咬肌的动脉由上颌动脉分出的咬肌动脉,支配该肌的神经则由下颌神经发出的咬肌神经。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4]。
皮肤→皮下组织→笑肌→咬肌[9]。
浅层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下颌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面动脉分布[9]。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并有咬肌动脉通过[10]。
颊车穴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作用。
颊车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面部口旁,故不仅可以治疗牙痛、颊肿、牙关不利,而且还是治疗面瘫的主穴。[11]
颊车穴具有祛风活络开关之功,对风中经络之口㖞及齿痛、颊肿、口噤不开有较好疗效[11]。
颊车穴主治口眼㖞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颊车穴主治口眼㖞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面肌痉挛[9]。
颊车主要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口眼斜、牙痛颊肿、口噤、流涎、项强,以及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4]。
颊车主治口噤不语,口眼斜,牙痛,面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10]。
颊车穴主治颊肿,齿痛,口㖞,面肌痉挛,牙关紧闭,口噤不语;痄腮,口疮流涎[11]。
颊车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斜刺1~1.5寸[9]。
向地仓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可向地仓方向透刺以治疗面瘫[11]。
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采用针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疗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11]。
治疗上、下牙痛时针尖应刺向上齿或下齿;治疗咬肌痉挛时针尖宜向上刺[11]。
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颊车配合谷,有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颊车配大迎、承浆、合谷治疗牙髓炎及急性牙周炎(下牙)[4]。
颊车配地仓、合谷,治口喁、齿痛、颊肿[11]。
颊车配地仓、合谷,阳白、攒竹,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
颊车配下关、合谷,治颞颌关节炎[11]。
颊车透刺地仓,治面瘫[11]。
《针灸甲乙经》: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颈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㖞。
《类经图翼》: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主口眼㖞钭。
下颌关节损伤:颊车配下关,针刺治疗效果好。
面瘫:颊车是治疗面瘫的常用穴,可针、可针灸并用,可电针,均能改善患者口角歪斜。
镇痛作用:电针颊车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实验表明,针刺对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细胞的诱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11]。
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临床报道,以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为主穴,配承浆、听会、翳风、太阳,采用透刺法有较好效果[11]。颊车配下关、合谷、内庭,治疗250例,有较好疗效。
对甲状腺功能影响:针刺颊车,组织学检查可见甲状腺功能低下,提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有治疗效应[11]。
治疗齿痛:在颊车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用注射针头向内前方刺入0.5~1寸,得气后提插3~5次,将鱼腥草注射液2 mL缓慢注入,总有效率为100%。本法有抗菌、止痛、消肿作用[11]。
穴位 | 听会 | ||
汉语拼音 | Tinghui | ||
罗马拼音 | Yinghui | ||
美国英译名 | Listening Conferenc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GB2 | |
日本 | 2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B1 | |
富耶氏 | VB2 | ||
德国 | G2 | ||
英国 | G2 | ||
美国 | GB2 |
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12]。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2]。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
《针灸甲乙经》: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2]。
听,聆也,耳受声为听。会,有会合、聚会之义。耳主听觉,穴当耳前,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以其主治耳聋气闭,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为司听之汇。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6]
耳前[13]
标准定位:听会穴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8]。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2]。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14]。
听会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2]。
正坐或仰卧位,张口,当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取穴[15]。
听会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有颧眶动、静脉。分布着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腮腺内部的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后静脉,神经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丛。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12]。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16]。
浅层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16]。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14]。
足少阳胆经入耳中,听会穴位于耳前,近于齿部,穴下正是颞颌关节,故可治疗耳、齿、口、面及颞颌关节部位疾病[17]。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12]。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㖞[16]。
听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病:耳鸣,耳聋,聘耳,齿痛,口㖞,面痛,颞颌关节疼痛或脱臼[17]。
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12]。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㖞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14]。
1.五官科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张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15]。
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针后,偶可致颞颌关节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经局部热敷后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再次施针时应注意适当浅刺[15]。
艾条灸5~10分钟[14]。
艾条灸5~10分钟。
听会配颊车、地仓、阳白、合谷,治口眼呙斜[15]。
听会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听会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针灸甲乙经》: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聋,耳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牙车臼脱,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物,狂走,瘛疭,恍惚不乐,中风口呙斜,手足不遂。
《玉龙歌》: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主穴取患侧听会、翳风。肝气厥逆者,加太冲、侠溪、丘墟、中渚等;气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三阴交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内上方斜刺1~1.2寸,翳风向内上方徐徐刺入1~1.3寸,使有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扩散为得气。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通以脉冲电流,选用连续波,频率1.3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见患侧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动即可,通电20~30 min。对于配穴,虚证者用提插捻转补法,实证者用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3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15]
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发展至三叉神经第1、2支感觉区,取听宫、听会二穴为主,均张口进针。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2寸,听宫、听会二穴进针向对侧耳后方向2寸左右,针感应向三叉神经感应区放射。而后加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100~120次/min,中度刺激。治疗12例患者,10例均达到痛止病除的疗效,2例针刺1次疼痛即减轻。[15]
宅,金不受刑,而阳明亦无肺热之气乘之,宗筋柔和,机关可利耳。譬之弓逢暑月而力轻,逢寒月而力重,人之...
(主页佚)瞳子在目外五分手太阳之会听会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客主人耳前起骨上廉开口...
续阳明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续宗筋谓阴毛中横骨上下脐两旁之竖筋也上络胸膈...
。此之虚,故曰八虚。以其虚,故真邪二气留过,故为机关之室。真过则机关动利,邪留则不得屈伸,故此八虚,...
太阳,及于任冲督脉也。少阴主骨,骨属屈伸不利,则机关废弛。机关废弛,则水气不行,故次节论膝痛不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