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jīng jì
palpitation due to alar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ight palpit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palpitate with fear[朗道汉英字典]
palpitat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惊悸是指气血虚弱,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等引起的以惊慌不安、心脏急剧跳动、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1]。本病临床多为阵发性,有时也有呈持续者,并伴有胸痛、胸闷、喘息、吸气不够、头晕和失眠等症状[1]。
1.无故自惊恐惧而悸动不宁;2.因惊而悸;3.突然心跳欲厥时作时止者。
惊悸(palpitation due to alarm[2]、fright palpitation[3])为病证名[4]。是指自觉易惊善恐的心悸[3][2]。患者无故自惊恐惧而悸动不宁[4]。《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惊悸指因惊而悸为惊悸[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遂使惊悸,名曰心惊胆寒。”
惊悸指突然心跳欲厥时作时止者为惊悸[4]。
惊悸多因平素体质虚弱,心虚胆怯,遇险临危,感受惊恐,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
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损,不能上奉;
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由各种因素使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心脏血管功能异常;或由于忧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过度劳累而诱发。
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5];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6][5]。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5]。
惊悸与怔忡的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上又有轻重之别。所以《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怔忡》篇指出:“怔忡……与惊悸若相类而实不同。”怔忡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惊悸则相反,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故《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篇指出:“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足见惊悸与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正如《医学入门·惊悸怔忡健忘》篇说:“怔忡因惊悸久而成。”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重,《石室秘录·内伤门·怔忡》篇说:“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7]
方义 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心俞可益心气,宁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理气机,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随证配穴 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操作 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法 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方法 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累则加重,兼有胸闷气短,自汗出,坐卧不安,不愿闻及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1]。
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膻中、玉堂、紫宫、关元、气海、三阴交、太冲、内关、神门、大陵[1]。
病人俯卧位,在背部两侧膀胱经施以揉、左右结构:㨰法5分钟,点按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穴各1分钟。若有阳性反应物者施以拨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病人仰卧位,拇指揉按膻中、玉堂、紫宫、关元、气海穴各1分钟。然后用掌根揉法沿任脉往返15次。用掌揉法沿左上肢心包经由上而下往返10次。点按双侧三阴交、太冲、内关、神门、大陵穴各1分钟。[1]
(1)使患者首先认识到惊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对原因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若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若不能解决问题,可使其提高认识能力,正确对待。特别要树立信心改造不良个性,坚信病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1]
(2)使患者从被症状所吸引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树立乐观的精神,消除任何紧张情绪及思想顾虑[1]。
(3)妥善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文娱活动,既注意积极的休息(睡眠、安静的休息等),更应注意积极的休息(文体活动等),以巩固疗效和防止再复发[1]。
程某,女,43岁,职员。患者在某单位任领导,十几年来工作繁忙,思想压力较大。近3年来出现心慌、心悸、气短、胸闷,左侧心前区呈刺痛,每次持续十几分钟。症状多数出现在休息时间,近日来发作较频繁,影响工作。检查:体温36.1℃,脉搏75次I分,血压140/80mmHg,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偶有窦性早搏。 B超显示:未见器质性改变。X线片显示:心影不大。血液化验等各项检查均正常。诊断:惊悸。治疗:操作方法同上。首次治疗后病人症状明显缓解,10次治疗后症状基本控制,又予10次巩固治疗,达到痊愈。已正常工作,未见复发。[1]
心悸(palpitation[3][2])为病证名[6]。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2]。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6]。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7]。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5];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6][5]。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5]。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7]。
详见心悸条。
重的直立性作用,但更常见其他低血压症状,如头晕、心悸并且在高血压的临床试验中,28%的病人出现该症状...
,分3次口服。【不良反应】偶见震颤、强直性痉挛和心悸,不良反应的程度取决于剂量和给药途径。从小剂量逐...
,分3次口服。【不良反应】偶见震颤、强直性痉挛和心悸,不良反应的程度取决于剂量和给药途径。从小剂量逐...
,分3次口服。【不良反应】偶见震颤、强直性痉挛和心悸,不良反应的程度取决于剂量和给药途径。从小剂量逐...
发生,可为剧痛和呈持续性。⑵偶可发生眩晕、虚弱、心悸和其他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尤其在直立、制动的患者...
神散(出圣惠方)治心脏风邪。见鬼妄语。有所见闻。心悸恍惚。茯神(一两)人参(去芦头)菖蒲羚羊角屑(各...
)人参(二两)玳瑁(末一两)丹除别薄荷汤嚼下。小儿惊热风虚,以金银薄荷汤化下。须临卧服。犀角散治风...
夫伤寒后虚损。心气不足。致多惊悸。此由邪热乘于心也。心主于血。心主于神。血脉乱。则神气不定。故令惊悸...
桐子大丸。吞服亦可。远志散(出圣惠方)治心气虚。惊悸喜忘。不思饮食。远志(去心)菖蒲铁精人参(去芦头...
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悸丸皆者自当面何必徐是二之方镇心朱砂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