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3/6/16 21:40:02
摘要:
垂体腺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内分泌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岁。可分为功能性(分泌性)垂体瘤(包括催乳素瘤、生长激素瘤、ACTH瘤、Nelson综合征(ACTH-MSH瘤)、促甲状腺激素瘤、混合型腺瘤)和无功能性(非分泌性)垂体瘤(即“嫌色细胞瘤”,占20-35%)。
Marie于1886年首先描述肢端肥大症,1887年Minkowski论及肢端肥大症由垂体腺排列异常引起,1900年Benda认识到伴肢端肥大症的嗜酸性腺瘤并证明肿瘤是来自腺垂体细胞的真性肿瘤。1901年Frankel等研究肢端肥大症后提出该症有垂体嫌色细胞的增生以及垂体功能的亢进,而1908年Marburg认识到无分泌垂体腺瘤有垂体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1909年Cushing进一步阐明和解释了分泌性嗜酸性腺瘤引起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及无功能腺瘤(嫌色细胞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并于1912年明确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群,描述了它们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以后的几十年间,Cushing及其同道们主要研究垂体腺瘤的病理、临床特征以及内分泌异常,使垂体腺瘤的总体知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直至20世纪下半叶,垂体腺瘤的突出问题摆到了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而20世纪60年代主要放在进一步完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
垂体腺瘤主要从下列几方面危害人体:
1.垂体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
2.肿瘤压迫使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靶腺的功能低下。
3.压迫蝶鞍区结构,如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累及额叶、颞叶、脑干等,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
近20年来,垂体腺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但仍有不少难题有待继续总结研究。
查看全文 [ 31246字 ]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卒中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CT阳性率为55%,MRI阳性率为94%。经蝶手术33例,经额手术3例。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头痛缓解,呕吐停止,有意识障碍者逐渐清醒,术前视力在有光感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眼肌麻痹均有改善。随访28例,治愈7例,缓解16例,无缓解2例,复发3例。结论M
【摘要】目的分析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HSP70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以HSP70的表达水平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取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诊断为垂体腺瘤、具有完整内分泌资料的患者50例,根据Hardy-Wilson及Knosp分级、分期标准,结合病理活检判断其肿瘤侵袭性,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每例肿瘤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50例患者中H
中新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董子畅)数据显示,近年来垂体腺瘤患者逐年增多,发病率较高。对此,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年会上,不少专家表示,垂体腺瘤隐蔽性强且易被误诊,需引起更多的重视。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内分泌肿瘤。其很特殊,即有肿瘤表现,又有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任直接表示,垂体腺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中国神经系统肿瘤排第一位的是胶质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Vol.20No.3P.207-210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和溴隐亭(BC)对人垂体腺瘤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将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11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每例培养细胞随机分成IFN-α组、BC组、IFN-α+BC组及对照组,每组3管,观测药物干预后细胞激素分泌量。发现干预2d和4d时,IFN-α对6/10例和7/10例垂体腺瘤细胞GH分泌有明显抑制,与对照
4月22日,记者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首届垂体腺瘤患者健康教育大会-暨第二届肢端肥大症诊疗日”活动上了解到,近年来,随着MRI检查的普及,全世界正常人群的垂体腺瘤检出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现已达10%以上,其发病率达7.5/10万~15/10万。尽管目前我国在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临床工作中,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治疗不规范等问题非常突出。在此次活
垂体腺瘤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和细胞免疫的变化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年第4期第6卷论 著作者:何旦莎 曾白云 邓维意 蔡昭明单位: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510182 关键词: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方法 根据垂体激素水平将32例垂体腺瘤患者分为非
关键词垂体腺瘤;诊断标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腺垂体由前叶、中间叶和包绕垂体柄的袖套也称结节部三部分组成,是颅内按体积或重量计算发生肿瘤机会最多的部位。近些年,随着现代病理学、现代放射学、医学影像学技术、临床内分泌检测手段以及显微外科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对垂体腺瘤的诊断手段有了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现综述如下。 1垂体腺瘤的流行病学 据文献报道,原发于垂体的肿瘤即垂体腺瘤,人群发
【摘要】目的介绍36例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经蝶入路显微切除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全切27例占75.0%,次全切7例占19.4%,大部分切除2例占5.6%。结论对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全切率高,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少,无手术死亡病例,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手段。 【关键词】垂体腺瘤;蝶入路;显微外科 垂体
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近十年来,垂体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放射免疫测定和各种激素的兴奋/抑制试验的应用,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进步,使垂体腺瘤的诊断准确性较之过去以视野、视力改变、X片上的蝶鞍骨质的变化等诊断标准前进了一个时代。加之现代显微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各种疗法的不断改进,使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大大提高。根据
[摘要]目的探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护理方法、可行性及手术中护理要点。方法2002年3月~2005年4月行显微镜下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32例,采用统一的整体护理。结果3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80ml;手术均获成功,平均住院时间为8.8天。结论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出血少、对颅内结构干扰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通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锌离子依赖性内肽酶,MMP-2是其中的一种,活化后可分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从而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MMP-2已被证实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增强,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一项有效的指标。CD147分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糖蛋白,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目前认为CD147可刺激肿瘤周围的纤维母细胞产生M
【摘要】40mm)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蝶入路42例,全切除和次全切除38例(90.4%);经颅入路4例,全切除和次全切除3例(75%)。术后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相应激素水平大部分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手术并发症多为一过性。结论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效果、安全性已得到较大的提高,本类型肿瘤越来越多地选用经蝶手
【关键词】体腺瘤手术入路并发症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鞍区良性肿瘤,发生率一般为1/10万。在颅内肿瘤中仅次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激素检查方法的普及,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达15%~20%。由于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在治疗方法上除了垂体催乳素腺瘤首选多巴胺激动剂-溴隐停治疗,其他垂体腺瘤都可以优先考虑手术切除[13]。现就目前垂体腺
【关键词】垂体腺瘤;手术入路;解剖学AnatomicalobservationofoperativeapproachofpituitaryadenomaWUChangchu,LIULiang,ZENGZhicheng(theMedicalCollegeof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putforwar
2006年06月08日中创网12近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低外显率的基因缺失会导致颅内肿瘤,也就是垂体腺瘤。尤其是个体携带缺失基因时会容易感染分泌生长激素的肿瘤,而生长激素过量会导致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研究人员使用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基因缺失进行鉴别,进而了解相关的遗传方式,如对一个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遗传缺陷基因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5月26日版中。由Lauri
[摘要]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垂体腺瘤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6例微腺瘤及39例大腺瘤,其中泌乳素(PRL)腺瘤18例,生长激素(GH)腺瘤8例,混合性(PRL+GH或PRL+ACTH)腺瘤12例,无功能性腺瘤7例。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一过性尿崩症28例,经治疗1周左右恢复。无手术死亡、脑脊液鼻漏、术区出血及脑膜炎
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切口做了一些改进[1~8],且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我们自1998年6月~2003年12月行单鼻孔直接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9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男41例,女55例。年龄13~57岁,平均38.9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6年。 1.2临床表现视力减退91例,视野缺损88例
术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蝶入路31例,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5例(80.6%);经颅入路6例,全切除和次全切除5例(83.3%)。术后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相应激素水平大部分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垂体ACTH大腺瘤以压迫症状为主,而垂体ACTH微腺瘤以Cushing综合征为主。侵袭性垂体ACTH腺瘤手术效果、安全性已得到较大的提高,本类型肿瘤越来越
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脑癌与大脑神经干细胞中的肿瘤抑制基因p53缺陷有关。此项发现将有助于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癌的方法。该研究成果刊发在6月2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上。研究文章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恶性胶质瘤可能源于位于在脑下室区(SVZ)的神经干细胞;在试验小鼠身上,神经干细胞巢内的干细胞会制造很多具有专门用途的神经细胞并释放出去。而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使得神经干细胞和它制作者:
与大脑神经干细胞中的肿瘤抑制基因p53缺陷有关。此项发现将有助于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癌的方法。该研究成果刊发在6月2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上。研究文章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恶性胶质瘤可能源于位于在脑下室区(SVZ)的神经干细胞;在试验小鼠身上,神经干细胞巢内的干细胞会制造很多具有专门用途的神经细胞并释放出去。而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使得神经干细胞和它制造的神经细胞一样出现转移,从而诱发脑瘤。恶
[关键词]巨大垂体腺瘤;尿崩症;低钠血症 近年来,由于显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巨大垂体腺瘤的全切率不断提高,手术死亡率亦明显下降。但同时因手术对鞍区组织结构的牵拉和损伤,使鞍区肿瘤特别是巨大垂体腺瘤术后早期易并发较严重的尿崩症及低钠血症,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科收治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发生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病人23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
2005年05月17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Vol.40No.1P.41-44(北京)为了探讨使用德国产BrainLabVectorVision(R)2无框架导航系统在鼻内镜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作用,研究者选择性研究13例垂体腺瘤患者在无框架影像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巨大垂体腺瘤7例,微腺瘤4例,大腺瘤2例。结果影像导航定位误差平均1.5mm,重要结构
-201医学空间(MEDcyber.com)10月22日消息,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注意术中保护,避免过度损伤,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尿崩,及时合理使用抗利尿药物与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是治疗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关键。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的腺瘤。病因不明,可能与垂体细胞本身的缺陷或下丘脑激素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三月第三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回顾性总结近8年收治的86
【摘要】3cm)6例(42.8%),中、小腺癌(<3cm)8例(57.2%)。结果术后无死亡,12例恢复良好,内分泌指标恢复正常8例,好转2例。结论垂体腺瘤应用微侵袭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微侵袭治疗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1,2】。早在1989年Koning首先报道利用颊鼻皮肤切口从上鼻道经蝶窦到达垂体的外科手术入路,但由于受照明
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切口做了一些改进[1~8],且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我们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行单鼻孔直接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9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本组96例,男41例,女55例。年龄13~57岁,平均38.9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6年。 1.2临床表现视力减退91例,视野缺损88例,
2005年02月21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Vol.23No.9P.623-626为了探讨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的临床综合疗效,以选择对该类型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0例显微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垂体腺瘤的资料,将其分为经蝶手术组和经颅手术组,对肿瘤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蝶组158例,肿瘤全切除112例,次全切除30例,部分切除16例;经颅组32例,全切
2005年09月05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Vol.21No.3P.138-14113(北京)为了探讨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处理策略,研究者回顾性总结1985-2001年收治的302例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临床资料和经蝶手术切除的疗效。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188例(62.3%),次全切除68例,部分和大部分切除46例。手术并发症多为一过性,死亡5例(1.66%)。术后动态随诊CT(MR
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治疗措施】1.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经蝶窦手术治疗。2.放射治疗:对垂体腺瘤有一定效果,可以控制肿瘤发展,有时使肿瘤缩小,致使视力视野有所改进,但是不能根本治愈。3.药物治疗:溴隐亭为半合成的麦角胺生物碱,能刺激垂体细胞的多巴胺受体降低血中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隐亭后可使催
2006年01月27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Vol.21No.5P.477-4816(北京)为了探讨伴血催乳素(PRL)增高的生长激素(GH)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研究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至2004年收治的124例伴血PRL增高的GH分泌性垂体腺瘤患者进行临床和激素水平分析,其中87例随诊1年以上。结果124例患者中女性88例,男性36例,男性病程(8.0±7
中国医药报北京讯 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伽玛刀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刘阿力等进行的一项长达十余年的临床研究显示,应用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效果较为明显,对肿瘤的总控制率可达97.6%。特别是对开颅术后肿瘤残留和复发的病人,应用伽玛刀治疗具有安全、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此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 刘阿力等研究人员从1994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始了这项研究。十多年来
本报北京讯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传统的微创神经外科经蝶窦入路手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切除向海绵窦、斜坡和蝶骨平台等部位侵袭的肿瘤,而且海绵窦也一直被视为经蝶窦入路手术的禁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向海绵窦、斜坡和蝶骨平台侵袭性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截至目前已完成64例手术,成为国内、外最先采用微创显微神经外科经蝶窦入路切除向海绵窦等部位侵袭肿瘤的医疗机构。据该院神经外科
2006年12月07日中华外科杂志2006Vol.44No.6P.416-41922(沈阳)为了评价伽玛刀作为首选方法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的疗效。研究者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伽玛刀作为首选治疗120例分泌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等剂量曲线45%~70%、周边剂量15~32Gy(平均28.5Gy),中心剂量为35~70Gy(平均45.5Gy),靶点165个(平均1~3个)。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显微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中,39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术中用自体脂肪、肌肉浆及耳脑胶修补,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结果用自体脂肪等修补39例脑脊液漏,其中35例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其中2例经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5天自愈,另2例须再次经蝶窦手术予以鞍底修补并治愈。无脑膜炎。结论应用自体脂肪、肌肉浆修补
【关键词】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护理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组织的良性肿瘤,目前将垂体腺瘤分为催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混合性腺瘤等。除上述内分泌疾病外还会引起视神经或视交叉压迫症状,表现为视力视野受损,典型表现为双侧偏盲。催乳素腺瘤主要表现为女性闭经,闭乳不孕等。男性典型者为阳痿、性欲减退、体重增加、毛发稀少。生长激素腺瘤主要表现为在青春期前发育为巨人症,发育后患者为肢端肥大症,促
题目: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日期:2007-9-12时间:下午:1点30分地点:复兴医院行政办公楼5层第一会议室主讲:闫长祥副教授主办:附属复兴医院作者:研究生院
北京天坛医院伽玛刀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刘阿力等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应用γ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效果较为明显,肿瘤总控制率可达97.6%,特别是对开颅术后肿瘤残留和复发的病人更具有安全性好、并发症少、身体恢复快等优点。刘阿力等从1994年起开始此项研究,十多年来共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409例,定期保持MRI复查及内分泌检查的255例,其中男性155例,女性100例,年龄15~82岁。患者分别接受单纯γ刀
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临床表现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其详细情况分别叙述如下:1.不同种类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表现(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未成年病人可发生生长过速,甚至发育成巨人。成人以后为肢端肥大的表现。如面容改变,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0万。早期及时发现,及早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笔者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7~12月份诊治的6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40岁以下33例,40~60岁22例,60岁以上9例。确诊时间1个月以内11例,1个月~1年29例,1年以上24例。1.2临床变化视力正常,无临
280例,其中有7例出现脑脊液鼻漏。我们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30~71岁,术后脑脊液漏时间2~30天,平均7~9天。占同期经鼻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例的2.5%(7/280),其中1例行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1个月治愈;另3例经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影证实漏口后,行经鼻蝶窦入路漏口修补术;余3例对症处理后自行愈合。1.2造成术后脑脊液鼻漏的主
2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Vol.23No.1P.44-46医学空间(MEDcyber.com)6月12日消息,TSP-1和TGF-β1在垂体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其血管生成及侵袭性。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的腺瘤。病因不明;可能与垂体细胞本身的缺陷或下丘脑激素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一月第一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取52例垂体瘤(侵袭性组24例,非侵袭性组28例)手术标本
【关键词】垂体瘤;尿崩症;护理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生率一般为1/10万,有报道[1]高达7/10万,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成为治疗垂体瘤的新技术,脑垂体位于蝶鞍区,其周围有重要结构,如视神经、下视丘、颅内动脉和海绵窦等。该手术具有损伤小、安全、微创、患者痛苦少、并发症少,越来越受到人们繁荣重视。我院2003年9月~2008年3月行鼻蝶窦垂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年第23卷第1期中国研究者探讨了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在垂体瘤中的表达以及与微血管密度(MVD)、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取52例垂体瘤(侵袭性组24例,非侵袭性组28例)手术标本,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TSP-1、TGF-β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MVD等因素之问的关系。MVD以CD34为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
。二、辅助检查:(一)激素测定:绝大多数功能性垂体瘤常分泌单一激素,垂体前叶激素及靶腺激素测定多能在早期作出定性诊断。但应注意:(1)垂体激素的基础值易受内外环境、药物和周期节律的影响;(2)单一垂体腺瘤,血中激素升高可能不限于一种,这种现象未必表示混合型腺瘤,除非两种激素均明显增高;(3)激素值与腺瘤的大小及临床症状未必平行,后者取决于病程的长短、激素的类型、瘤体有无退行性变和囊性变以及其他影响
率为1∶10万人。近来随着内分泌检查与纤维外科的发展,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由于病人多能早期确诊,因而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我院自2003~2004年共对10例垂体瘤病人施行了显微镜下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7~63岁。病程1~10年。肿瘤最小1.2cm×1.8cm,最大3.8cm×5.6
状而被发现。检查(一)激素测定:绝大多数功能性垂体瘤常分泌单一激素,垂体前叶激素及靶腺激素测定多能在早期作出定性诊断。但应注意:(1)垂体激素的基础值易受内外环境、药物和周期节律的影响;(2)单一垂体腺瘤,血中激素升高可能不限于一种,这种现象未必表示混合型腺瘤,除非两种激素均明显增高;(3)激素值与腺瘤的大小及临床症状未必平行,后者取决于病程的长短、激素的类型、瘤体有无退行性变和囊性变以及其他影响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和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约90%为良性,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本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左右,多见于30~50岁的成人,小儿及老人少见,男女发病率大体相等。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可采取经颅手术及经蝶手术,在当今显微外科技术较为普及的情况下,经蝶入路垂体腺瘤节除术可更快、更直接地达到垂体腺,清晰区分肿瘤组织和垂体腺,肿瘤切除的彻底性较高,而病人的手术风险及术中损伤视路等结构的可
室检查,并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等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效果不佳,症状加重,行手术探查,对术中发现的病因采取相应手术处理。结果2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结论垂体腺瘤术后空蝶鞍继发迟发性视功能障碍与视神经和视交叉瘢痕粘连和局部缺血有关。【关键词】垂体瘤术后空蝶鞍迟发性视功能减退视神经和视交叉瘢痕粘连缺血垂体瘤术后数周少数患者会再次出现视力减弱、视野缺损等视神经
动、静脉畸形手术大脑内侧面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胼胝体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大脑凸面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外侧裂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侧脑室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大脑大静脉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小脑凸面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小脑下蚓部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海马区动、静脉畸形切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脑出血手术入路经颞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经外侧裂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脑缺血性疾病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椎动脉内膜切除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
发病率之比约为3:1。幕上的脑瘤位于额叶、颞叶者居多,幕下者多见于小脑半球与蚓部,四脑室、桥脑小脑角。 脑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多的一类,接近颅内肿瘤的半数,依次多见的为脑膜瘤、垂体腺瘤及神经纤维瘤,其它类肿瘤较少。 脑瘤的发病年龄,好发部位与肿瘤类型存在相互关连。如儿童期脑瘤多发生在幕下及脑的中线部位,常见肿瘤为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与松果体瘤等。成人脑瘤
【摘要】目的研究伽玛刀治疗后垂体泌乳素瘤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放疗后垂体泌乳素瘤细胞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76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放疗组与非放疗组,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3蛋白表达,分析两组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放疗组P53蛋白全部阳性表达,较非放疗组显著增高(P<0.05);侵袭性垂体瘤组P5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结论伽玛刀治疗后垂体泌乳素P53蛋白表达增强,原因可能与
【摘要】目的探索经鼻蝶入路垂体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6例垂体腺瘤患者,在神经内窥镜下经单鼻孔进入,不切除骨性鼻中隔,直接自蝶窦开口打开蝶窦前壁,进一步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结果肿瘤全部切除19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随访3~28个月,19例有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者中16例术后有改善,15例患者内分泌功能术后改善。术后发生1例脑脊液漏,7例暂时性尿崩症。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