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xiāng lián wán
Coptidis ahnd Evodiae and Aucklandiae Bol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anglian pill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xianglian wa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香连丸
Xianglian Wan
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米醋8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菊糖团块形状不规则,有时可见微细放射状纹理,加热后溶解;网纹导管直径约90μm(木香)。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萸黄连)。
(2)取本品约60mg,研细,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50m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3)取本品2g,研细,加乙醚15ml,放置2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0.4g,加乙醚1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1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至pH3.0)(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50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μg的溶液,即得。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2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盐酸—甲醇(1:100)的混合溶液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萸黄连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1],不得少于27.0mg。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密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Xianglian Wan
WS3-B-1584-93
黄连(吴茱萸制) 800g 木香 200g
以上二味,将黄连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 17页),以45%乙醇为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至渗漉无色,收集漉液,加收乙 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将木香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清膏混匀 制成浓缩丸,干燥,打光,即得。
本品为深棕色的浓缩丸;气微,味苦。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菊糖块不规则,有时可见微细放射状 纹理,加热后溶解;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0μm 。
(2)取本品约0. 3g,研碎,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 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 1ml中含 1mg的溶液,作为对照 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 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 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 个黄色荧光斑点。
有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取本品粉末(通过三号筛)约0. 8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 加盐酸-甲醇(1:100) 适量,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将提取液(必要时浓缩) 移至50ml量瓶中,加盐酸-乙醇(1:100) 稀释至刻度,摇匀,照柱色谱法(附录58页) 试验,精密量取 5ml,置已处理好的氧化铝柱(内径约 0.9cm,中性氧化铝 5g,湿法装 柱,用乙醇30ml颈洗)上,用乙醇25ml分次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 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 2ml,置50ml量瓶中,加硫酸液(0.5mol/L) 稀释至刻度 摇匀。照分光光度法(附录?1 页),在 34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盐酸小檗碱 (C20H18CNO4)的吸收系数(E 1m)计算,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生物碱以盐? 小檗碱(C20H18CINO4) 计,不得少于 8.0%。
口服,一次 6~12丸,一日 2~3 次。小儿酌减。
每 6丸相当于原生药 3g
密封。
香连丸
Xianglian Wan
每6丸相当于原生药3g
香连丸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黄连(吴茱萸制)、木香等。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1.孕妇慎用。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哺乳期妇女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对香连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香连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请将香连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香连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2]。上件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2]。
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2]
香连丸
二和丸(《卫生总微》卷十)、秘方香连丸(《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经验良方》)。本方改为散剂,名香连散(见《医方类聚》引《吴氏集验方》)。
宣连、青木香。
《证类本草》卷七引《兵部手集方》之香连丸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导滞[3]。治热痢,下痢赤白,日夜不止,肛门灼痛[3]。
香连丸主治热痢。内热口渴,下痢赤白,日夜不止,肛门灼痛;或泄泻不止。下痢。泻及痢下脓血,日夜不止。
每服20-30丸,空腹饮送下,日2次。其久冷之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
上分两停,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伤寒带菌者:成人口服每次1钱,儿童每次5分,每日2次,连服6天为1疗程。结果:观察15例,经一次治愈者13例,两次治愈者1例,另1例经两个疗程治疗仍为阳性,未继续观察。
香连丸
木香1分,川黄连半两,没石子1个,肉豆蔻2个,诃皮3个,胡椒40粒。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聚宝》之香连丸主治小儿疳泻及夏末秋初泻痢。
每服10丸,空心、食前杆草汤送下,日3-4次。
上以吴茱萸1合,慢火同炒紫色,去茱萸,为末,酒糊为丸,如麻子大。
香连丸
小连丸
黄连(去须,炒)半两,干姜(炮)1分,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分,肉豆蔻(去壳)2枚,草豆蔻(去皮)1枚。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之香连丸主治小儿肠胃虚寒,洞泄下痢,腹痛。
每服7丸,乳食前米饮送下。
小连丸(《普济方》卷三九八)。
香连丸
黄连(去须)3两,地榆(锉)2两,赤石脂2两,龙骨1两,阿胶(炙令燥)1两,木香1两,赤芍药1两,艾叶(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肉豆蔻(去壳)1两半,无食子3分。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之香连丸具有调脏气,止便泄之功效。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之香连丸主治下痢脓血,脐腹(疒丂)痛,虚气痞满,肠鸣里急。
每服3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苍术1斤,明矾1斤(为末,入苍术炒),木香2两,黄连2两,乌梅1斤(煮烂)。
《幼科折衷》卷上之香连丸主治噤口痢。
每服3钱,生姜汤送下。
上为末,以乌梅肉为丸。
香连丸
木香1两,黄连1两(去须,别炒),地榆1两(锉),诃黎勒2两(煨,用皮),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当归1两。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之香连丸主治虚劳,泄痢腹痛,不欲饮食。
每服20丸,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木香半两,黄连3分(去须,微炒),诃黎勒半两(煨,用皮),肉豆蔻1或2枚(去壳),丁香1分。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之香连丸主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于肠间,下痢赤白,肠内(疒丂)痛,日夜频并,不欲饮食。
每服5丸,以米粥饮送下,每日3-4次。
上为末,以烧饭为丸,如黍粒大。
豆蔻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香连丸
川黄连1两2钱,广木香8钱(不要见火),山楂肉1两2钱(炒),川厚朴(去粗皮,姜汁炒)8钱,小青皮(醋炒)8钱,生甘草5钱,红花3钱(酒洗),大黄2两(酒炒),大白芍1两2钱,陈枳壳(麸炒)8钱,尖槟榔8钱,油当归5钱,地榆5钱,桃仁6钱(去皮尖),橘红4钱。
《梅氏验方新编》卷二之香连丸具有清邪热,导滞气,行瘀血之功效。
《梅氏验方新编》卷二之香连丸主治热痢。
每服3钱,扁豆花泡汤化下。
上为细末,荷叶包米煨饭为丸。
孕妇忌服。
香连丸
木香半两,黄连(用茱萸半两,同于铫内炒令烟起,取出,去茱萸)半两,肉豆蔻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阿胶(面炒)1钱,朱砂1钱。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茅先生方之香连丸主治小儿泻痢。
每服10-14丸,用饭饮吞下。儿小碎之。
上为末,饭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吉氏家传》之香连丸主治小儿赤白痢。
每服大人10丸,小儿5丸,空心煎醋浆汤送下;日午再服,煎生姜蜜汤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香连丸
川黄连1斤(去毛芦),广木香4两。
《慈幼心书》卷九之香连丸主治小儿痢疾。
外用吴茱萸4两,当归、白芍、川芎、生地、厚朴、车前、木通、枳壳、槟榔、茯苓、白术、黄芩、香附、陈皮、苍术各2钱,水7碗,煎至4碗,滤去滓,将汁煮川连,至汁干为度,取起焙脆,同木香为细末,以老米粉和,滴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20丸,白痢生姜汤送下,赤痢细茶送下。
香连丸
木香、黄连(去须,炒)、甘草(炙,锉)、肉豆蔻(去壳)各等分。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之香连丸主治热痢。
每服15丸,空心米饮送下。
上为末,沙糖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黄连(酒、蜜、姜、土制)1两,使君子肉7钱(炒),白芍5钱,木香2钱半。
5-6岁服5分,8-9岁服8分,每日服2次。虚弱者服1分。
上为细末,米汤为丸。
香连丸
川黄连(净)1斤(切豆大,同吴萸用汤浸泡良久,去汤,以湿萸同连闷过,方炒连赤色,去吴萸用连),广木香4两,白芍药4两(醋炒),平胃散4两。
《医学启蒙》卷三之香连丸具有和脾胃,除湿热,止泻痢,解宿醒之功效。
《医学启蒙》卷三之香连丸主治吐酸嘈杂,腹痛,并男子淋浊,女人带下。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川黄连2两5钱(用吴茱萸1两3钱,同煮汁干,去吴萸用连,切片,焙干),白芍药(醋炒)1两,黄芩(炒)5钱,当归(酒焙)7钱5分,地榆(醋炒)5钱,广木香5钱,乌梅肉(炙)2钱5分,陈神曲(炒黄为末,1两2钱)。
《活人方》卷三之香连丸主治男、妇、小儿之痢,表里俱清之后,里急后重,肚腹仍痛,所去血积或鲜或黑,及滞下而不痛,久不能愈者。
早晨空心吞服1钱5分,病久及年老者以参汤送下。
上为细末,即以神曲调糊为丸,如麻子大。
香连丸
川黄连2两5钱(用吴茱萸1两3钱同煮汁干,去茱萸用连,切片,焙干用),白芍药(醋润1宿,晒极干,炒黄色)1两,广木香5钱,陈神曲(炒黄,为细末)1两2钱。
《活人方》卷四之香连丸具有清火顺气之功效。
《活人方》卷四之香连丸主治白痢,里急后重。
早晨空心米汤吞服1钱5分。
肝泄者,脉必浮弦或沉弦,加防风1钱5分,柴胡1钱,升麻、川芎各5分,以升阳益气,兼服四神丸。
上以前3味为细末,即用神曲调糊为丸,如麻子大。
香连丸
黄连(为末)、莲肉(研粉)各等分。
《女科秘旨》卷七之香连丸主治产后噤口痢。
每服4钱,酒调送下。
上和匀,酒为丸。
本方名香连丸,但方中无木香,疑脱。
香连丸
木香2两,黄连(茱萸炒)8两,广陈皮2两,槐角子1两5钱,地榆1两,枳壳(麸炒)2两,枳实(麸炒)1两,槟榔2两,益元散2两。
《伤暑全书》卷下之香连丸主治痢疾。
每服1钱,红痢米汤送下,白痢生姜汤送下,日3次。
上醋糊为丸。
老弱数服后,即当温补。
香连丸
木香、黄连、吴茱萸、白芍各等分。
《女科百问》卷下之香连丸主治妊娠泄痢不止。
每服20丸,空心浓煎米饮汤送下,日3次。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木香半两,诃子肉(面炒)半两,黄连(炒)半两,龙骨2钱。
《儒门事亲》卷十二之香连丸主治小儿痢。
每服20丸,米饮汤送下。
上为细末,饭丸如黍米大。
香连丸
南木香半两(不过火),净黄连1两(锉,用茱萸炒,仍去叶梗),乌梅肉2钱半(薄切,用屋瓦漫火焙干)。
《活幼心书》卷下之香连丸主治赤白下痢,烦渴作痛。
赤痢每服33-55丸,或77丸,空心甘草汤送下;白痢丸数同前,空心白姜汤送下;赤白交作,空心温米清汤咽服。
上为末,用阿胶半两(锉碎,炒胀),水化如糊,候冷入乳钵内同前药末亭分拌匀,丸如麻子仁大。
香连丸
硫黄1两(研),硇砂1两(研水煎霜),生木瓜1枚(去皮,切取盖子,剜瓤尽,入硫黄,砌砂在内,却盖,竹签定,蒸1伏时,研如膏),肉豆蔻3枚(去壳,炮),槟榔3枚(生,锉),当归(切,焙)半两,石斛(去根)半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巴戟(去心)半两,苁蓉(酒浸,切,焙干)半两,茴香子(炒)半两,木香半两,沉香(锉)半两,白茯苓(去皮)1两,丁香1两,京三棱(炒,锉)1两,麝香1两,乳香(另研)1两,人参1两,桂(去皮)1两,毕澄茄1两,阿魏(醋化面作饼子,炙干)1两,干姜(炮)1两。
《普济方》卷二二○之香连丸具有补骨髓,益真气,治痼冷,润皮肤,悦颜色之功效。
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上除前膏外,为末,入前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本方名香连丸,但方中无黄连,疑脱。
木香、黄连(吴茱萸五钱同炒令烟起,去吴茱萸)、肉豆蔻、炮诃子肉各半两,阿胶(面炒)、朱砂各一钱[3]。
为细末,软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至十四丸,用饭饮吞下[3]。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引茅先生方之香连丸治泻痢[3]。
黄连、木香、诃子皮各一两,肉豆蔻二个,黄芩半两[3]。
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成人每服十丸,小儿每服五丸,空腹煎醋浆汤送下,日三次[3]。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引吉氏方之香连丸治赤白痢[3]。
香连丸
黄连(吴茱萸五钱同炒,去吴茱萸)一两,木香、陈皮各半两,石莲子肉二钱半[3]。
黄连1两(以茱萸5钱同炒,去萸不用),木香半两,石莲子(取肉)2钱半,陈皮半两。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之香连丸主治小儿痘疮,热毒下流,暴泄或脓血不止者。热呕,并噤口痢。
香连丸治小儿痘疹结痂之时,暴泻不止,水谷不分,利如脓血[3]。
为细末,醋调神曲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陈仓米汤送下[3]。
每服20-30丸,陈仓米汤送下。
上为末,醋调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
香连丸
黄连(大如鸡爪者,去枝梗,横切)3钱,吴茱萸3钱,木香3钱,石莲子肉3钱。
《育婴秘诀》卷四之香连丸主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
陈米炒煎汤送下。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黍米大。
香连丸
香连丹
川连(姜炒)4两,香附子(制末)4两。
《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六引《活人心统》之香连丸主治久郁,心胸不快,痞塞烦痛。嘈杂干呕吞酸。
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丹(《济阳纲目》卷十六)。
香连丸
黄连1两(去毛,以吴茱萸2两炒,去茱萸用黄连),木香2钱,诃肉5钱(面煨)。
《袖珍小儿》卷六之香连丸主治积泻下痢,里急后重,夜起频并。
每服20丸,米饮吞下。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香连丸
黄连5两(锉),粉草2两半(碎),木香1两(不见火)。
《袖珍》卷一之香连丸主治痢疾。
每服50丸,食前酒或米饮送下。
上先将粉草、黄连用蜜水略拌湿,安在铫中,重汤熏之,良久取出,晒焙干,再依上法熏之,再晒,得九熏九晒九炒,再晒10分干,与木香一处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香连丸
黄连1两,广木香1两,川朴1两,槟榔1两,白芍1两,枳壳1两。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之香连丸具有消炎整肠之功效。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之香连丸主治肠炎腹痛,里急后重,脓便血便,或如鱼脑,或如烂肉,日行数10次。
每服1钱,开水送下,日2次。
上为细末,水泛小丸。
忌食瓜、果、生冷、油腻等物。
香连丸
广木香4两,甘草4两,陈皮4两,槟榔4两,泽泻4两,黄连8两,苍术8两,枳壳6两,厚朴6两,吴萸4两,杭芍8两,茯苓6两。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之香连丸主治赤白痢疾,里急后重。
每服2钱半,幼童减半,开水吞服。
水泛为丸。
胃弱泄泻不宜服用。
下感应丸则愈。如未止,但以仙方断下丸或六神丸、香连丸、驻车丸服之必愈。(《管见良方》)大抵治痢之法...
姜,治虚寒之痢。余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冷冻饮料热者为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
积已下,急以四君子汤加豆蔻、诃子补之,次服浓肠香连丸得效。〔丹〕治小儿赤白痢多,体弱不堪下,大困重...
不利,宜用此方。若饮食停滞,用二陈汤加山楂,送香连丸。仲景先生云∶脉沉而有力者,属里实也,宜下之;...
、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治小儿赤白痢香连丸方木香诃黎勒(煨,用皮。各半两)黄连(去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