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6/4/13 15:21:00
摘要:
斜刺(oblique insertion of needle)是指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4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在某些针刺法中,为了掌握针感必须应用斜刺。主要用于骨骼边缘和肌肉较薄处的穴位。邻近重要脏器的胸胁、上背等处的穴位,也可采用斜刺以防伤及内脏。在运用某些针刺手法进行催气时亦常使用。
查看全文 [ 242字 ]
斜刺 针刺时针体与穴位皮肤呈30度-60度左右刺入的刺法。主要用于肌肉较薄和邻近重要脏器的胸、背部穴位,以便于进针和避免伤及内脏。有时在运用某些针刺手法进行催气时亦使用斜刺。作者:
【关键词】婴幼儿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和早产儿的股静脉穿刺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临床治疗中又是一项必须做的基本操作。我院儿科自2002年4月~2006年3月开始采用股静脉定位后斜刺进针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儿科病房收住院的10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常规股静脉穿刺组(常规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体重0.8~11.8kg,年龄生后
,套加纸上,安艾绒灸之。虽经时久不觉疼痛,且易愈病。出针后按症贴膏药,并进汤药。阳痈肿,有日渐觉抽痛,以右食指遍捺患上,有一点软陷处,内脓已成。用右食指与大指,掐住披刀(响铜打的披刀)之口,向上轻轻斜刺患上,肉浓者刺深,肉薄者刺浅,捺尽脓水,插药纸捻于孔内,贴以膏药。倘痈势延大,脓孔兜住难出,待数日后,皮肉穿薄,顺其下流处,再开一口,泄净脓毒,方易收功。果脓未熟,门开过早,有翻花肿凸之害。若肌肉太
寸口为脉之大会,诊家于此候吉凶死生。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非绝无仅有之脉也。人,一小天地也,盍观于天乎?日至为天之大经,七政为纬(七政,日月五星也。二十八宿,左转为经,七政右旋而行,为纬)。周行于天而迟留伏逆,凌犯交食(五星与日三合会则迟;与日对冲或与日隔宫遇则留;与日同度则伏,逆亦在对冲隔宫。凡星不循常度,乱入次舍为凌犯。交食即日月蚀也),甘
针向行气法 针刺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作者:
合谷刺 刺法名。五刺之一。又称合刺。《灵枢·官针》:“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针刺,斜刺进针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分叉。该法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症等疾患。此外,历代也有人解释为三针或四针同用。作者:
新生儿采血通常采用股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有直刺法和斜刺法2种。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儿科对180例新生儿取股静脉穿刺采血,其中90例采用斜刺法,90例采用直刺法,分析结果表明斜刺法比直刺法安全、易于操作、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1对象 2001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需静脉采血的新生儿180例,年龄最小为刚出生,最大为28天,平均6.5天,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斜刺法90例,另一
门;黄疸者加至阴穴;呕吐者加内关;发热者加大椎、曲池。根据病情每次可取3~5穴。用毫针强刺激,均用泻法。每穴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2穴。胆俞、肝俞均向椎体斜刺2.6~3.3cm,阳陵泉直刺5.0~6.6cm,期门、日月均斜刺1.7cm,太冲向足心斜刺5.0~6.6cm,胆囊穴直刺5.0~6.6cm。 (2)耳针:取耳部胰、胆、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新生儿足跟血主要用于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等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通过对我科2005年1~7月320例新生儿足底定位斜刺采血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6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320例,男157例,女163例,均系足月新生儿,无其他合并症,平均年龄73.
取穴:1组取日月、胆俞;2组取胆俞、阳陵泉;3组取阳陵泉、丘墟。均取右侧单穴。治法:阳陵泉直刺2.5~3寸;丘墟直刺1寸;胆俞向脊柱方向呈45°角斜刺1.0~1.5寸,使针感到达胆囊区;日月向后外侧斜刺1.5~2寸。进针后行三退一进,急提慢按的透天凉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针刺后5分、20分、30分钟进行B超观察。结果:针刺后都能使胆囊产生一
(1)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即眶上切迹处。 (2)操作方法:取仰靠坐或仰卧位,在两眉毛内侧端,当目内眦直上处取穴。针法:①直刺,深0.3~0.5寸。感应:局部胀感。②向下斜刺,透睛明0.3~0.5寸,治眼病时常用。感应:局部及眼眶周围胀痛。③横刺,透鱼腰1~1.5寸,治面神经麻痹或头痛时使用。感应:局部及眼眶周围胀痛。④向外下斜刺至眶上孔,深0.5寸,适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感应:有麻电感向颈
的皮肤,在穴位上轻割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液,然后用伤湿止痛膏取药粉少许,贴于穴位,以手压实,每日按摩施术穴位3次。 (2)埋线法 取穴 太阳、阳白、牵正(耳垂下缘前5分处) 方法 穴位消毒局麻后,将0~3号羊肠线1cm装入9号腰穿针尖内,刺入穴中。太阳穴向后斜刺,阳白向鱼腰平刺,牵正向前斜刺,均沿皮下刺入1.5cm,待有针感时推入针芯,将肠线注入穴内。10天1次,一般进行3次。作者:不明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新生儿足底采血法及其效果的比较。方法2007年4~7月共对100例新生儿疾病筛查,采取不同部位的足底采血进行效果、比较、观察。结果采用的足底定位斜刺法明显优于的足底垂直采血法。结论足底定位斜刺法出血快、血量丰富、滤纸片吸收好、渗透均匀。【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定位斜刺法;足底垂直采血法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进行普查,以便早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侧伏坐位,在耳屏前方约一横指,颧弓下缘凹陷处取穴。此凹陷于张口时消失,故宜闭口取穴。针法:①直刺,略向下进针1.5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感应:周围酸胀或电麻感放射至下齿槽。②斜刺,向前、后斜刺进针0.8~1寸,用于治疗下颌关节炎。感应:酸胀感扩散至整个颞下颌关节。③横刺,沿下颌骨外,向上齿(口角方向)、下齿(颊车方向),进针1.5~2寸,用于治疗牙痛。感应:酸胀感扩散至上、
、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
5~1寸的不锈钢一次性毫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1~0.2厘米,手震颤5秒钟(其频率为140~160次/分),放松,微力,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与皮肤成15゜的方向斜刺0.4~0.6厘米,提插3次(快提轻插),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右左以皮肤成15゜的方向斜刺0.4~0.6厘米,提插3次(快提轻插),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向下以与皮肤成30゜的方向斜刺0.2~0.4厘米,
5~1寸的不锈钢一次性毫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1~0.2厘米,手震颤5秒钟(其频率为140~160次/分),放松,微力,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与皮肤成15゜的方向斜刺0.4~0.6厘米,提插3次(快提轻插),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右左以皮肤成15゜的方向斜刺0.4~0.6厘米,提插3次(快提轻插),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向下以与皮肤成30゜的方向斜刺0.2~0.4厘米,
,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2)操作方法:于手第2掌骨桡侧缘中点处取穴。或嘱患者并拢拇、食指,手背部第1、2掌骨间肌肉隆起最高点处取穴。针法:①直刺法:垂直进针,深0.5~1寸。感应:局部酸胀。②斜刺法:与皮肤呈20°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1~1.5寸。感应:局部酸胀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灸量:灸3~5壮;温灸5~15分钟。 (3)进针层次: 直刺法: ①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到
(1)体针:取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等体穴。每次取3~5穴,用毫针行强刺激,每穴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30~5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2次。胆俞、肝俞向椎体斜刺2.6~3.3cm,阳陵泉直刺5.0~6.6cm,太冲向足心斜刺5.0cm,日月、期门均斜刺1.7cm,胆囊穴直刺5.0~6.6cm。 (2)耳压:取胰、胆、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等耳穴,将成熟的王
【摘要】熟练掌握小儿静脉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使患儿早日康复。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头皮静脉,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穿刺成功后三条胶布固定,另加一条胶布将输液管固定于患儿耳朵上。采用如上方法之后,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成功率高。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及合适的头皮针和手法等,可以很好地实行小儿静脉穿刺。【关键词】头皮静脉针;穿刺;小儿小儿头皮针输
减少入眼光线,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增加入眼光线。因此,明亮的自然光是最理想的,其亮度适宜,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刺痛和眼花。 4进针手法 根据进针时针头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在欲穿刺的静脉上方,针头与皮肤成10°~15°,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尖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1.5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金者,刚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气也。本形言针之为物。“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斜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犹木之曲直也。“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土可以塞水,针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针
: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手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
上是根据所选血管粗细来选择。同时应考虑用药目的,若要输血、甘露醇或快速补液应选型号较大的针头。注射可用4号半、5号半头皮针,7号直针。 5进针手法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1.5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在穿刺过程中用力速度及大小要得当,当穿刺针
(1)定位:在面部承浆穴外侧约1寸之凹陷中。 (2)操作方法:取仰靠坐或仰卧位,在承浆穴旁开1寸,地仓直下,颏孔附近取穴。针法:①直刺0.2~0.5寸。感应:局部胀痛感。②斜刺,向内下方斜刺进针0.3~0.5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感应:有麻电感放射至下唇。 (3)进针层次: ①皮肤:由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分布。下牙槽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下颌骨内形
5cm肱二头肌腱起始部(即肩前穴),注射2%利多卡因2ml,弯形针刀入皮,直角刀进入肌腱,向下反复割3次,令患者举手,痉挛症状明显缓解,针眼部拔罐,创可贴可扎。伸肌即阳明经脉上用8mm4寸芒针沿经脉斜刺肌腹,使针感下传,放电针机10min,间歇10min,再放5min。在肱二头肌附着点(即曲泽穴)仍采用上述针刀疗法。患者平衡明显好转,1周1次连做3次,患者上肢抬举过头,走路时手臂下垂至臀。例2,女
俞。 注:取乳上、乳旁穴,以乳中(乳头)为中心,乳中直上与乳根相对处为乳上,乳中外侧与膻中相对处为乳旁穴。 针刺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用1.5~2寸毫针针刺乳周四穴,针尖向乳中方向沿乳房斜刺1~1.5寸左右,有酸胀感向乳房扩散即可。针刺浅深依产妇体质胖瘦而定;乳周四穴应掌握好针刺角度,以防刺入胸腔形成气胸。少泽点刺出血即可。随后取侧卧位或俯卧位,针刺背部俞穴,针尖略向脊柱斜刺0.8寸左
。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1.2.2治法用于脑出血后1~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1)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min,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进针1~1.5寸,提插补法,至患者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
28例均为单侧面瘫。1.2治疗方法1.2.1取穴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地仓、下关透颊车、合谷。1.2.2操作患者正坐位,医者用1.5~2寸毫针针刺地仓得气后,迎皮下斜刺颊车穴,再针颊车得气后斜刺地仓,然后双手各持一针行捻转手法,轻中度刺激。6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取2~3组,均按此针法。合谷穴健患侧交替使用。留针20min,中间行针一次。留针期间,用艾条在患侧行回旋
0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1.2治疗方法取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大陵、内关、安眠穴。耳穴:神门、交感。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清毒,均用1.5寸不锈钢毫针针刺,百会向前斜刺,四神聪针尖方向朝向百会斜刺,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大陵、内关、安眠穴均直刺,留针30min,其间每隔10min运针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时间下午最佳。在患者的双耳上找到耳穴神门、交感,用胶布把
11胸椎旁1.5寸)、胃俞(背部第12胸椎旁1.5寸)。患者取俯卧位,以轻揉的滚法,沿脊椎两侧操作,重点在胸6~12两旁的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按揉10分钟。 (2)针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向下斜刺外陵,气海向下斜刺关元。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恶心呕吐,配上脘、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和中降逆;如合并有溃疡病,可配巨阙、内关、公孙、脾俞、胃俞,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
及”的理论,取其两经的颊车、地仓、下关、四白、迎香、合谷为主,辅以太阳、攒竹、承浆等。刺法: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均用30号3寸毫针,先行透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合谷取双侧直刺1.5cm;其他采用斜刺,予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法,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留针20min,每日1次。 2.2中药治疗牵正散加味:白附子6g,僵蚕9g,全蝎9g,防风12g,白芷12g,赤芍10g,当归15g,秦艽10g,川芎
空拳,掌心向下,先取后溪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环球牌0.30mm×40mm长毫针向合谷方向透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取外关,取0.30mm×40mm长毫针,针尖向近心端斜刺透三阳络穴,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一侧扭伤取患侧,两侧扭伤者取双侧,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行手法1次,并嘱患者腰部做前屈、后伸、侧屈等多项活动,其幅度由小到大,活动量由轻到重,一般20mi
方法,传统的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的方法是把针头沿着与输液瓶橡胶塞头垂直方向插入,在操作中笔者发现垂直进针针头截面容易将橡皮塞切下阻塞针头,造成输液不通畅,影响护理质量。因此,笔者改进操作方法采用将针头斜刺插入输液瓶,经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由国营张家港制药厂生产的瓶装无菌静脉输液用液体共140瓶,上海康德莱公司生产的静脉输液器140副。随机将140个
。近人针刺深度有所增加,但如深刺不当,确有一定危险,曾有“针刺哑门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报道[1]。参考杨占林[2]解剖成人尸体的深度标准。兹见表1。表1针刺哑门穴的深度从表1可知,针略向下斜刺较直刺的安全系数大,因此《针灸学》载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是有解剖依据的。故此临床上通常以进针1.5寸为安全范围,亦即相当于两个中指同身寸。 2病案资料 但笔者通过临床实
准针法:头部穴位平刺0.8寸左右,四神针针尖分别向外平刺,脑三针、颞三针沿皮向下平刺,智三针向后上平刺。舌三针向舌根方向直刺0.8寸左右。耳三针听宫、听会穴须张口取穴,直刺0.8寸,完骨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寸。手三针的劳宫向合谷穴方向斜刺0.8寸,内关直刺0.8寸,神门直刺0.5寸。足智针的涌泉穴向太冲穴方向斜刺0.8寸,泉中、泉中内均直刺0.8寸,申脉、照海穴均向下斜刺0.8寸。四肢穴按常规深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设备: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取穴与操作:阳白穴向下平刺15mm,四白穴向患侧平刺10mm,水沟穴沿口唇向患侧平刺15mm,地仓穴沿口角向患侧平刺20mm,迎香穴向上斜刺15mm至鼻根处,颧穴向斜上方斜刺20mm,下关穴向前上方斜刺20mm,颊车穴直刺10mm,攒竹穴直刺5~10mm(须嘱患者闭目,用一手中指推开患侧眼球固定不动,另一手持针沿眉骨缓慢进针,不提抽,
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取穴循经远取为主,辅以局部取穴,病变在头部取患侧风池、攒竹、四白、下关、曲池、合谷、外关,同时患处围刺,针尖向围圈斜刺。病变在胸胁背部取其肋间同侧的夹脊穴,患侧曲池、支沟、合谷、阳陵泉、太冲,疼痛较显著取阿是穴;同时患处疱疹分布带围刺,针尖向围圈中心斜刺。病变在腰腹背部取同侧相应夹脊穴;同时取患侧足三里、血海、三阴
【摘要】目的观察“合谷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方法,取相关肌群清冷渊、手三里及阿是穴用2寸毫针斜刺肌肉,不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min,然后回针到皮下,再沿肌束向另一个方向斜刺;对照组采用推拿法。结果针刺组疗效优于推拿组(P0.05)。结论本法疗效高,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合谷刺法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从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10-7)。 [主治]头痛项强、咳喘、咽痛、手腕无力、齿痛、口眼歪斜。 [操作]向上斜刺0.3-0.5。 太渊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少商 [定位]拇指桡
热性癃闭。[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剂。适宜技术针灸法1.体针(1)选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肾俞等穴。操作方法:中极向曲骨方向透刺,施捻转或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会阴部。膀胱俞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命门向上斜刺,肾俞向后正中线斜刺,均进针1~1.5寸,施捻转补法。三阴交、阴陵泉刺法同上述。本法适用于肾气不足型。(2)选足三里、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穴。操作方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均直刺,进
刺经穴1~2个。(2)阿是穴:在阿是穴上下左右大约相距1寸的部位各刺一针,称为阿是穴梅花针。但在疼痛的中心刺针,个别病例可引起剧烈的疼痛,尤其在损伤的早期更应避免。(3)在肌纤维较长的部位,采用长针斜刺纵向贯穿的方法则效果更好,如腰背部两侧的竖脊肌、下肢的骨骼肌等。方法是找到受伤的肌肉,沿肌肉走行方向从远端斜刺,针体进入肌纤维后,行针方向尽量与肌纤维方向平行,当针刺时出现肌纤维不自主的抽动往往针刺
小腹胀急疼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润,脉沉迟。治则: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操作方法:取中极、三阴交、命门、太溪、膀胱俞、肾俞穴。其中中极向曲骨方向透刺,使针感传至会阴部;膀胱俞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命门向上斜刺;肾俞向后正中线斜刺。均进针1~1.5寸,施捻转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配以艾灸,以温补下焦,达到补肾气、理三焦、通尿闭的功效。 2.3肝郁气滞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
羲八卦九宫方位图,故称“脊椎九宫穴”,简称九宫穴。针刺方法根据中宫定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进针时应尽量使中宫部位棘突突起,椎间隙加大,以利于进针。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
压痛甚者,多用泻法。尤为提出的是,在患侧口腔内的咬合线处点刺出血。施治过程中,针对下列几种情况,具体治疗方法:(1)上睑闭合迟钝,睑裂变小者,可用点睑法,用5分或1寸毫针,一手按紧脸皮,一手持针轻轻斜刺,动作要快,象用针划过似的,但是要一针一针地点着前进,勿需见血。另眼睑属脾,取脾经的原穴太白或三阴交、阴陵泉、脾俞等交替使用,以改善眼睑运动不良的现象。(2)一侧口角下垂,可用口腔腮内泻血方法,把口
下肢躯干运动区,主治对侧下肢运动障碍;中2/5上肢运动区主治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下2/5为面运动区,主治对侧中枢性面瘫等),常规消毒皮肤,取30号1.5~2.0寸毫针,与头皮呈30°角沿运动区斜刺(上点向下斜刺,下点向上斜刺),达腱膜后快速将针推至1~1.5寸,快速捻转激发针感到最佳程度,一般头皮针2枚。体针:在患病肢体上取穴3~4对,阴阳经兼取屈伸肌同治,取足三里、承山、悬中、三阴交、太溪
27例,继发性5例。 1.2治疗方法1.2.1取穴局部取患侧太阳、上关、下关、颊车、大迎,远取双侧合谷、太冲。1.2.2针刺方法选用30号2寸华佗牌毫针。上述诸穴常规消毒,太阳穴直刺0.5寸或向下斜刺1寸,余局部穴直刺进针0.5寸,合谷、太冲穴直刺进针0.8~1寸。诸穴行捻转或提插泻法均1min,病程久者配合使用电针,留针30min,日针一次,6次一疗程。1.3判定及结果(1)经针刺治疗后三叉神
血止即停止按压。2皮肤按压标准程度以皮肤弹力存在,不凹陷为准。3方法慢慢地揭开胶布,用一次性棉球压住血管针眼处,快速顺血管平行出针,用手拇指按压。如用直刺方法,拔针时,按压点在皮肤针眼处。如用穿刺及斜刺方法穿刺,因血管有进针眼,皮肤有穿刺眼,按压部位在血管针眼处(离皮肤眼1/3处),也可以两个眼都按压,用拇指大部分于血管走行大面积按压。4拔针的注意事项(1)拔针时走行按血管走行顺次拔出。(2)拔针
理,针刺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1.5.2操作方法确定病变部位后,患者采取俯卧位、侧卧位或仰卧位,局部暴露,定位,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取1%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选用长度适宜的银质针进行直刺、斜刺,至达骨面,银质针针柄端选2cm×1.5cm艾条灸1柱,待艾火熄灭后拔针,针眼消毒,休息10min即可。 1.5.3布针方案(1)腰部,髂后上棘内侧缘与髂嵴后1/3肌附着处,沿骨盆、髂嵴缘弧形布针
,以手指触之有抵触感)。 [操作]患者取仰头位,用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医生以右手持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2厘米,震颤5秒钟,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达到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右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0.3厘米,手法以震颤为主。同时嘱病人全身放松深吸气,深呼气,患者在0.7~1分钟内止喘。10天为一疗程,若病
换型:常见症状有假性失明,假性失音,假性肢体瘫痪。该型患者5例。 1.2治疗方法[1]按照以上分类,所取穴位也不相同。 1.2.1昏厥型以开窍醒脑为主,选用人中穴、合谷穴、中冲穴。其中人中穴向上斜刺0.4寸,施泻法,不留针。合谷穴直刺0.8寸,用补法,留针20min。中冲穴只刺出血,不留针。 1.2.2躁狂型以清心、泻热、醒脑为主,选用人中穴、曲池穴、丰隆穴。其中人中穴向上斜刺0.4寸,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