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xū huǒ hóu bì
虚火喉痹多因少阴虚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成[1]。
虚火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虚火乳蛾大致相同,以肺肾亏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而造成者为多见[2]。
虚火喉痹往往也与职业因素有关,如长期受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以及嗜食烟酒辛辣,也是造成虚性喉痹的诱因之一[2]。
若久病不愈,反复为患,或用药失当,或因患者体质不同,亦可表现有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类型之喉痹,但临床上较为少见[2]。
根据患者咽内不适、微痛、异物感,常有吭喀动作的症状特点,检查见咽部微暗红,喉底颗粒增生的改变可以诊断[2]。
①常有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或有鼻窦或鼻腔感染,张口呼吸,烟酒过度,空气干燥和粉尘刺激史[3]。
②有咽部不适、异物、发痒、灼热、干燥和堵塞感觉,有刺激性咳嗽,咽反射敏感,易作呕[3]。
③咽部检查有助于确诊[3]。
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4]。
症状较轻,病情较缓,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常有“吭喀”的动作,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刺激而引起恶心、干呕,且多于早晨较轻,午后及入夜加重[2]。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4]。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咽部微暗红,喉底处血络扩张,有散在颗粒,或互相连合成片状如帘珠。少数病人悬雍垂肥厚增长.亦有喉底肌膜干燥,萎缩或有痂皮附着[2]。
虚火上炎,阴虚津少,故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2]。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热内生,心火内动,神不安宁,故出现虚烦失眠等症[5]。
虚火炼津,兼以气郁不舒,疏泄不畅,出现帘珠状颗粒,甚则成片[2]。
虚火久灼肌膜,气血滞流,咽喉失于濡养,故粘膜干燥而萎缩[2]。
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
加减: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小麦;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着加天花粉、芦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叶、杏仁、玄参;大便干结加麻仁、全瓜蒌、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宜养阴清肺,选用养阴清肺汤[备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生地黄、麦冬、白芍、牡丹皮、贝母、玄参、薄荷、甘草加减治疗: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敖结[2]。
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可用六味地黄汤[备注]六味地黄汤(丸)(《小儿药证直诀》):山萸肉、淮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加减治疗[2]。
若咽喉微红,干燥性热较重,大便秘结,此为虚火旺盛,宜加强降火之力,用知柏地黄汤加减[2]。
若因思虑烦劳,引动心火,而见心烦不眠,舌尖干赤者,宜清心除烦养阴,服二阴煎[备注]二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麦冬、茯苓、炒枣仁、玄参、黄连、竹叶、木通、甘草[2]。
刺灸法:每天一次,中等或弱刺激,留针20~30 min,5~7次为一疗程[6]。
治法:滋阴降火,清利咽喉。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取穴:取太溪、照海、鱼际、天突。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通于阴蹻,两穴滋阴降火,引虚火下行,为治虚热咽喉痛的要穴。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旨在清肺利咽。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以助清利咽喉。
取咽喉、肺、扁桃体,选1~2穴,埋针7~10天,轮换取穴[6]。
咽喉、心、肺、神门。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适用于慢性咽喉炎。[5]
取天突、曲池、孔最,每次取单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注射10%葡萄糖溶液2 ml,隔天1次,5~7次为一疗程[6]。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5]
喉痹·脾胃气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4]。
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4]。
可用四君子汤[备注]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黄芪、大枣、山药、黄精、石斛、玉竹、百合等[2]。
喉痹·脾肾阳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4]。
咽部微痛,有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讲话声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舌质淡嫩,舌体胖,舌苔白润,脉沉细弱[4][2]。
治宜扶阳温肾,引火归原,可服附桂八味丸[备注]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获苓、淮山药、炮附子、肉挂心治疗[2]。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2]。
组成:穿山甲、地鳖虫、玄参、牡蛎、僵蚕等,每片含生药0.3克。
用法:每次服3~4片,1日3次,以餐前半小时服用为佳,5周为一疗程。
组成:生地100克,熟地50克,赤芍75克,白芍75克,天冬100克,黄芩1000克,玄参100克,枇杷叶50克,石斛75克,当归100克,甘草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治疗阴虚喉痹。
组成:青果10克,乌梅10克,牛蒡8克,僵蚕8克,木蝴蝶8克,玄参8克,麦冬8克,瓜蒌8克,海浮石8克,三棱8克,莪术8克,甘草8克。
用法:将上药粉碎,过100目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袋10丸,分装密封。每次1丸,每日3次,咀嚼咽下或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组成:银花、菊花、桔梗、麦冬、玄参、玉蝴蝶、甘草、胖大海等量。
用法:上药用冷水750~10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温火煎20丸30分钟为第一煎,第二煎加水500~750毫升,煎5分钟。二次煎汁混合分3~4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20天为一疗程。
组成:连翘30克,菊花20克,板蓝根20克,防风15克,山豆根30克,射干10克,贯众10克,甘草20克,青礞石10克。
用法:将上药装人布袋,置于高压锅内加水8000~10000毫升,煮沸后,热蒸气透过橡皮管和玻璃喷嘴射出,喷口温度达85℃,距离喷嘴15~20厘米处温度为40℃~50℃。治疗时可先喷面部2分钟,再喷口腔15~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上述中药量为20人的用量。
组成:制半夏(砸碎)500克。
用法:上药加食醋2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捞出半夏,加苯甲醇(按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个瓶内备用。
用法:每次服100毫升(加白开水适量),每日服2~3次,8~25天为一疗程。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日口服4次,每次5片,7~15天为一疗程。
根据明确用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报道共52篇统计,使用方剂共46首,总共用药120味,使用比较频繁,治疗在200例以上的共62味,共计治疗患者7565例。现将其中应用频度在200例以上(含200例)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 报道文献(篇) | 药物 |
3001~3550 | 25~31 | 甘草、桔梗。 |
2001~3000 | 16~18 | 玄参、麦冬。 |
1001~2000 | 5~10 | 茯苓、玉蝴蝶、沙参、菊花、半夏、银花、熟地。 |
501~1000 | 1~10 | 射干、山药、泽泻、萸肉、胖大海、丹皮、黄柏、知母、花粉、薄荷、僵蚕、玉竹、枳实、柴胡、板蓝根、生地、扁豆、桑叶、厚扑、白芍、生姜。 |
200~500 | 1~6 | 苏梗、当归、桃仁、牛蒡子、赤芍、防风、青果、荆芥、牡蛎、穿山甲、山豆根、杏仁、贝母、陈皮、红花、川芎、麻黄、石斛、乌梅、瓜蒌仁、连翘、青磺石、贯众、附子、枇杷叶、紫菀、丹参、柿霜、络石藤、地丁草。 |
从上表可知,频率出现最高者为甘草、桔梗,其治疗病例数及被使用率,均较处第二位的二味药多,二药均为利咽清热化痰之品,证实《伤寒论》所载甘草桔梗汤在咽科治疗疾病中确有重要作用。同样,处第二、第三位的其余九味药,均有养阴清热、化痰利咽的作用,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临床上最多见的虚火旺型的辨证意义。其余绝大部分药大都具有滋阴补肝肾,或滋阴泻火等功效。从表中亦可知活血化瘀利咽药物的临床运用病例尚不多,但已被临床医师所注意,当然也有如干祖望老中医等用酸甘化阴、补而不燥之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所致咽喉干燥的药物,如乌梅。
应用于帘珠喉痹,颗粒大者,每次选1~3枚,用直径小的烙铁,每枚颗粒烙1~3烙铁,隔3~4日烙1次,烙至接近平复即停烙。颗粒小者,不宜用烙法[2]。
让患者张口,术者左手持压舌板将舌体压平,右手持8寸长毫针沿压舌板向咽部的1/2处,散针刺入0.1寸深,以出血为度[3]。每次刺破3~5处(均在咽部下1/2处),刺后用少许牛黄吹喉散[备注]牛黄吹喉散方:京牛黄、硼砂、麝香、冰片、元明粉、朱砂、雄黄、西瓜霜、煨蟾蜍各等份,共为极细末。吹入喉中[3]。禁食2小时。每4日1次[3]。
取穴:咽炎穴、人迎(双侧)、廉泉。
咽炎穴位置: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旁开1.5寸,人迎穴上1寸。
操作:先针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轻推甲状软骨,并以指切法将颈动脉推向外方,用1.5毫针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个咽部有肿胀感或异物感之后,轻轻退针5~8分;针刺人迎穴时,应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动脉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右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时不提插、不捻转,以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缘中。配穴:肺阴不足加肺、对屏尖;肾阴亏损加肾、神门;胃腑积热加胃、脾。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随症加配穴。按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见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患者产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发热,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遍。隔日1次,每次1侧,两侧轮换,10次为一疗程。
取穴:上耳背。
操作:在耳背上方寻得三条较显露的血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刺破第一条血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3次。按顺序每次刺1条血管。忌酸、辣、烟、酒。
咽喉、心、肺、神门。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适用于慢性咽喉炎[7]。
穴位激光照射对本病亦有良效[3]。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慢性咽喉炎。[7]
症状:发病较缓,喉痛不甚,但迁延不愈,咽痒难受,可伴有失眠多梦,烦热不解,舌红苔少,脉细数。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8次为1个疗程,应时常保健灸。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8次为1个疗程,应时常保健灸。
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咽痒,声音嘶哑,可伴有发热头痛,烦渴,口臭,咳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选穴:天突、百会、云门、迎香、肺俞、人迎、廉泉、风池、肩井、合谷、肾俞、涌泉
操作方法:用一指禅推或按揉法施术于天突、百会、云门、迎香、肺俞、人迎、廉泉,每穴约1分钟。捏脊3~5次,拿风池、肩井、合谷8~10次,擦肾俞、涌泉,以擦热为度。20日为1个疗程,视病程长短及恢复程度分别治疗1~2个疗程。
操作:患者正坐,医者用右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轻柔着力,拿推夹喉穴,自上而下往返拿推10~20分钟,再用一指禅手法推天突、膻中各2分钟,最后医者站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拿推双侧风池穴2分钟,用拇指点按风府10次。咽部疼痛者,双拇指分别按双侧曲池、合谷各10次。每周推拿3次,6次为一个疗程。
以下方法对咽部不适、干咳恶心、白色痰液有效[10]:
①双手食指同时按压翳风1分钟,力度较轻。
②用拇指和食指的同时按压两侧的人迎1分钟。
④用拇指指端点按照海50~100次,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
组成:麦冬、白莲各12克,冰糖和水适量。
用法:上述物品隔水炖后饮汁食莲。
组成:豆浆200毫升,鸭蛋1枚,冰糖适量。
用法:豆浆煮沸后,冲蛋加冰糖饮用。
患者男,47岁。不明原因引起咽喉部异物梗阻感1年,加重2个月。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喉部干燥,灼热感,服中西药治疗无效。咽喉部检查:黏膜稍肿胀,轻度充血。舌尖微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为慢性咽喉炎。经过上诉方法治疗1次,当时顿感咽喉部异物消失,眼睛明亮,头脑清晰。经过3次治疗,咽喉部异物感及充血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9]
干祖望医案:
胡××,男,47岁。患者原有慢性咽炎史,近月来因患鼻咽癌而作放疗,经检查癌肿已被控制,亦无鼻塞、血涕,唯口咽干燥明显,饮不能解,有时咽疼,吞咽唾液时尤甚,四肢疲乏,食欲不振。检查:咽粘膜充血、干燥,鼻咽部粘膜粗糙。舌苔薄腻,脉细弱。证属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滋阴降火。
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白扁豆、乌梅、玄参、石斛各10克,甘草3克。
服药5剂,口咽干燥明显减轻,食欲亦增。仍以原方调治30余剂,直至放疗结束。
按:鼻咽癌放疗后的咽喉干燥,古书虽无记载,但根据有些患者的临床证候,可按慢性咽炎辨证治疗。此患者阴虚津亏无可置疑,而脾虚气弱亦属主证,故用生脉散气阴双补。方中重用乌梅,亦是干老独运之匠心。《本草经疏》谓:“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化津液。”故在此用之,既能配合健脾益气之品以酸甘化阴,补而不燥,又可襄助滋阴生津之药敛火生津,润而不寒,故能获显效。
注意休息,减少操劳,以免引起虚火上炎[2]。
避免熬夜,以防津液耗损[8]。
减少或避免过度发音讲话等[2]。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及饭后刷牙[9]。
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