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zhōng fēng
Zhōngfēng LR4[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fē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中封 | ||
汉语拼音 | Zhongfeng | ||
罗马拼音 | Chungfeng | ||
美国英译名 | Middle Seal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LR4 | |
日本 | 4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F4 | |
富耶氏 | |||
德国 | LE4 | ||
英国 | liv4 | ||
美国 | Li4 |
中封为经穴名(Zhōngfēng LR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悬泉(《备急千金要方》),垂泉(《圣济总录》)。属足厥阴肝经[1]。中封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1][2]。中即中间,封即封藏,此穴在内踝前两筋中间的凹陷中,经气封藏其中,故名中封[1]。中封穴主治前阴、肝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等疾患:如疝气偏坠,遗精白浊,阳痿阴痛,癃闭,五淋,身黄,低热,不嗜食,臌胀,浮肿,腹痛,疟疾,瘿气,腰痛,膝肿,筋挛,寒湿脚气,足逆冷,草鞋风,疝气,遗精,小便不利,内踝肿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阴茎痛,遗精尿闭,小便淋沥,绕脐痛,疝气腹痛,腹部膨胀纳差,现代又用中封穴治疗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膀胱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尿路感染,肝炎黄疸,腰足冷痛等。
悬泉(《备急千金要方》),垂泉(《圣济总录》)。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
中即中间,封即封藏,此穴在内踝前两筋中间的凹陷中,经气封藏其中,故名中封[1]。
中,指方位言,四方之中央为中,左右之间亦为中,并有内义。封,藏聚也,聚土成凸为封,又土在沟上曰封。《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云:“厥阴之筋结于内踝之前。”即商丘、丘墟二凸之间。犹云中立于两封之间也。《子午流注说难》:“穴在踝前陷中,有两大筋所封闭,故名中封。”[3]
踝[4]
标准定位:中封穴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2]。
中封穴位于踝区,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中封穴位于足背内侧,当内踝前方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缘凹陷处(《针灸甲乙经》)[5]。
一说“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
中封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中封穴在踝部的位置
中封穴在踝部的位置
中封穴在踝部的位置(肌肉)
中封穴在踝部的位置(骨骼)
足背屈时,于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中封穴位于踝区,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足背屈时,于内踝前约1寸,胫骨前肌肌腱与踇长伸肌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或在商丘与解溪中间取穴[6]。
中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下端骨膜。皮肤由股神经的分支隐神经分布。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有大隐静脉伴隐神经经过。该静脉起于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上行于小腿内侧,注入股静脉。踝部深筋膜局部增厚,形成伸肌支持带。在踝关节的前方,该支持带可分为上下两条支持带,下支持带的外侧束附着于跟骨外侧面的前部,内侧束分为上下两支,上支附着于内踝,下支附着于足内侧缘。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经伸肌上支持带上、下之间;在胫骨前肌腱的外侧,达胫骨下端的骨膜;或经胫骨内侧,深进小腿后肌群的深层。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内侧→距骨和胫骨内踝之间[1]。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胫骨前肌腱[8]。
浅层有隐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8]。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足背静脉网及内踝前动脉[5]。
中封穴具有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的功效。
中封穴有利下焦、缓疝痛的作用[1]。
中封穴系肝经之经穴,有疏肝通络之功,按两凸之间,其象属阴,具中虚之离象,故治五淋、寒疝、瘘厥,筋挛,失精、阴缩入腹、肢体不仁、行步艰难等症,应以补泻手法调之。[3]
中封穴主治前阴、肝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等疾患:如疝气偏坠,遗精白浊,阳痿阴痛,癃闭,五淋,身黄,低热,不嗜食,臌胀,浮肿,腹痛,疟疾,瘿气,腰痛,膝肿,筋挛,寒湿脚气,足逆冷,草鞋风,疝气,遗精,小便不利,内踝肿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阴茎痛,遗精尿闭,小便淋沥,绕脐痛,疝气腹痛,腹部膨胀纳差,现代又用中封穴治疗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膀胱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尿路感染,肝炎黄疸,腰足冷痛等。
中封穴主治前阴、肝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等疾患:如疝气偏坠、遗精白浊、阳痿阴痛、癃闭、五淋、身黄、低热、不嗜食、臌胀、浮肿、腹痛、疟疾、瘿气、腰痛、膝肿、筋挛、寒湿脚气、足逆冷、草鞋风等[1]。
中封穴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内踝肿痛[8]。
中封穴主治下肢痿痹,足踝肿痛;疝气,小便不利[6]。
现代又多用中封穴治疗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膀胱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
中封穴主治黄疸,疝气,遗精,小便淋沥,绕脐痛,阴茎痛等[5]。
消化系统疾病:腹部膨胀纳差,肝炎黄疸。
其他疾病:腰足冷痛,踝关节扭伤。
《针灸甲乙经》: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便难,中封主之。疝,癃,脐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主之。女子少腹大,乳难,嗌干,嗜饮,中封主之。女子挟脐疝,中封主之。
《医宗金鉴》: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
《胜玉歌》:若人行步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针刺双侧中封,取龙虎交战手法,左转9数,右转6数,反复施行中度刺激,留针30 min,留针时可间断刺激,每日1次或2次。共治疗48例,针刺1~2次即疼痛消失者46例,疼痛明显减轻者2例。
患者仰卧位,取双侧中封、阳辅,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分别直刺0.5~1寸,施捻转泻法各1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留针40 min,针感循经上传效佳。若针感弱而痛处固定剧烈疼痛,则在局部配用取阿是穴1~3个,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平刺0.5~0.8寸,施捻转泻法1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共留针40 min。上述针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76例,治愈37例,显效22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针刺中封等穴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不仅可以消除症状,而且能够使转氨酶降低[1]。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中封穴有加强内关、足三里减慢心率的作用[3]。
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项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标在胃俞与舌本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三...
脉之所经也,为。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
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足厥阴经起聚毛大敦行间大冲超中封内踝前半寸灵枢第十篇云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
气海绕脐痛∶水分神阙气海小腹痛∶阴市承山下廉复溜中封大敦小海关元肾俞(随年壮)夹脐痛∶上廉脐痛∶曲泉...
随年壮)命门(遗精不禁五壮立效)白环俞中极三阴交中封然谷三里关元气海大赫精宫丹田失精膝肿冷痛曲泉白浊...